當前位置:妙知谷 >

母嬰教育 >學習交流 >

留學案例:異鄉人的香港語境

留學案例:異鄉人的香港語境

燈紅酒綠,紙醉金迷,這也許是香港在大部分人心中最直觀的形象。提到香港,最先浮現在腦海中的還是那個標誌性的海灣,以及背景中高聳的樓羣。香港的寫字樓往往神色嚴峻,稜角冰冷,鋥光瓦亮的玻璃幕牆上總映着人們行走帶風的身姿。這些精英階層像是寫字樓的分身縮影,總是粧容精緻,行色匆匆。但這樣的鋼筋森林裏從沒有香港的生活,香港人的煙火氣依舊藏身在老式居民樓環繞出的街市和後巷裏,喧囂吵鬧,熙熙攘攘。

留學案例:異鄉人的香港語境
留學案例:異鄉人的香港語境 第2張

喧囂市井,這才是我的生活

近幾年,關於香港 下沉 的説法屢見報端。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和億萬富翁李嘉誠均曾就此問題通過媒體向公眾示警,2003年的 非典 疫情曾造成299人死亡並導致了香港上一次經濟發展節奏的劇烈放緩,但目前香港經濟面臨的局面遠比13年前糟糕。根據官方預測,截至2016年底,內地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將達到6%左右;可在香港,如果GDP的增長幅度能夠高於1%,就已經能為這個財年交上一份不算難看的答卷了。而與低迷的經濟增長曲線相伴而來的則是高達3.4%的失業率,房地產、零售、運輸、金融和旅遊等行業在今年第二季度的疲軟表現更是加劇了社會的不滿情緒。
尤其是旅遊業,內地遊客作為香港旅遊業曾經的支柱羣體,近年來已經逐漸完成了向東南亞及日韓俄等國的轉移。今年9月28日香港特區政府旅遊發展局公佈的新數據顯示,8月訪港旅客共計508.65萬人次,較去年同期下跌9.41%,其中內地訪港旅客共計403.7萬人次,同比下跌11.28% 香港旅遊熱正在迅速降温。其實並不需要羅列這些官方數據,只從朋友圈裏大家曬出的國慶旅行目的地中就能看出端倪,大家不是在韓國吃烤肉,就是在日本泡温泉,等來等去,都沒有一個人來香港陪我喝早茶。
走的人頭也不回,來的人猶豫不決。 有人這樣形容過現在香港的尷尬境地。
其實在與我同期抵港的朋友們心中,大多是沒有什麼地域觀念和思鄉情節的。那時候從沒人將留港視作一條畏途,曾經的香港在我們看來正是包容少年人一切夢想的烏托邦。然而行至今日,面對一個個選擇離開的同行者,我們從最初的訝然逐漸變得麻木。每次送行宴上大家總會探討到陸港各自的優劣比較之類的話題,結論也逐漸趨於一致:留在香港沒前途,想要更好的發展和未來,要麼去美國,要麼回大陸。有很多人因此離開了,但總還有人選擇留下,他們留下的原因,大概就是香港最後的希望,但這希望究竟是什麼,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
我在香港的這七年,恰好趕上了香港發展遭遇瓶頸的時段,我們都知道,香港往日的輝煌已成歷史,早已不再是我們曾引以為傲的遠東金融中心。但它衰落的速度也太過讓人心驚肉跳。迴歸至今十九年,香港的GDP總量由大陸的18%下滑到不足3%,1997年,香港的人均GDP為澳門的兩倍,而今卻只能達到澳門的三分之一。常聽人説,會有今天的局面,是因為香港變了,橫亙在本土人和新移民之間的藩籬已經出現。也許是吧,年輕一代似乎是變得更加浮躁焦慮,激進衝動;又也許不是,這個社會好像依舊保留着往昔開放包容的影子,允許每一種可能性的發生。
我對這樣的現狀感到無奈,曾經我選擇香港的理由就像移民電影《布魯克林》裏EILIS第二次選擇離開家鄉時一樣。我相信在這裏可以擺脱原生故鄉帶來的視野侷限,給自己的工作、愛情或是家庭,都提供更多可能性。但這些可能性似乎正隨着特區的 下沉 被逐一扼殺。
香港,自由港,知識和資源更多,誘惑自然也更多。自由的高塔,可以成為危樓,也可以推倒在地成為新建築的基石。誰也不知道自由這把雙刃劍會給香港帶來什麼,但可以肯定的是,有獨立思想的人,無論身處何方,都能勇敢面對生活,不躊躇,不蹉跎。

香港“下沉”,港漂往何處安放?

近幾年,關於香港 下沉 的説法屢見報端。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和億萬富翁李嘉誠均曾就此問題通過媒體向公眾示警,2003年的 非典 疫情曾造成299人死亡並導致了香港上一次經濟發展節奏的劇烈放緩,但目前香港經濟面臨的局面遠比13年前糟糕。根據官方預測,截至2016年底,內地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將達到6%左右;可在香港,如果GDP的增長幅度能夠高於1%,就已經能為這個財年交上一份不算難看的答卷了。而與低迷的經濟增長曲線相伴而來的則是高達3.4%的失業率,房地產、零售、運輸、金融和旅遊等行業在今年第二季度的疲軟表現更是加劇了社會的不滿情緒。
尤其是旅遊業,內地遊客作為香港旅遊業曾經的支柱羣體,近年來已經逐漸完成了向東南亞及日韓俄等國的轉移。今年9月28日香港特區政府旅遊發展局公佈的新數據顯示,8月訪港旅客共計508.65萬人次,較去年同期下跌9.41%,其中內地訪港旅客共計403.7萬人次,同比下跌11.28% 香港旅遊熱正在迅速降温。其實並不需要羅列這些官方數據,只從朋友圈裏大家曬出的國慶旅行目的地中就能看出端倪,大家不是在韓國吃烤肉,就是在日本泡温泉,等來等去,都沒有一個人來香港陪我喝早茶。
走的人頭也不回,來的人猶豫不決。 有人這樣形容過現在香港的尷尬境地。
其實在與我同期抵港的朋友們心中,大多是沒有什麼地域觀念和思鄉情節的。那時候從沒人將留港視作一條畏途,曾經的香港在我們看來正是包容少年人一切夢想的烏托邦。然而行至今日,面對一個個選擇離開的同行者,我們從最初的訝然逐漸變得麻木。每次送行宴上大家總會探討到陸港各自的優劣比較之類的話題,結論也逐漸趨於一致:留在香港沒前途,想要更好的發展和未來,要麼去美國,要麼回大陸。有很多人因此離開了,但總還有人選擇留下,他們留下的原因,大概就是香港最後的希望,但這希望究竟是什麼,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
我在香港的這七年,恰好趕上了香港發展遭遇瓶頸的時段,我們都知道,香港往日的輝煌已成歷史,早已不再是我們曾引以為傲的遠東金融中心。但它衰落的速度也太過讓人心驚肉跳。迴歸至今十九年,香港的GDP總量由大陸的18%下滑到不足3%,1997年,香港的人均GDP為澳門的兩倍,而今卻只能達到澳門的三分之一。常聽人説,會有今天的局面,是因為香港變了,橫亙在本土人和新移民之間的藩籬已經出現。也許是吧,年輕一代似乎是變得更加浮躁焦慮,激進衝動;又也許不是,這個社會好像依舊保留着往昔開放包容的影子,允許每一種可能性的發生。
我對這樣的現狀感到無奈,曾經我選擇香港的理由就像移民電影《布魯克林》裏EILIS第二次選擇離開家鄉時一樣。我相信在這裏可以擺脱原生故鄉帶來的視野侷限,給自己的工作、愛情或是家庭,都提供更多可能性。但這些可能性似乎正隨着特區的 下沉 被逐一扼殺。
香港,自由港,知識和資源更多,誘惑自然也更多。自由的高塔,可以成為危樓,也可以推倒在地成為新建築的基石。誰也不知道自由這把雙刃劍會給香港帶來什麼,但可以肯定的是,有獨立思想的人,無論身處何方,都能勇敢面對生活,不躊躇,不蹉跎。

不關你的事,不關我的事

兩年前,我由於課業的原因結識了ELLIOT 一個定居香港的英國人,在南區開着一間小酒吧,卻像投行高管一樣過着頻繁往返於香港與倫敦之間的雙城生活。香港的外國面孔很多,出於歷史原因,華洋雜處是香港人司空見慣的事,即使ELLIOT是一個粵語流利的 老外 ,也並不會有人抓着他大驚小怪。但不得不説, ELLIOT確實是我朋友圈中最為獨特的 老外 。因為他説,我是一個香港人。
似乎是看出了我的詫異,ELLIOT反問我,如果不能認可這個身份,如果更喜歡原本的故鄉,你為什麼要申請香港的永久居民資格?我有點措手不及,邊思考邊回答:我並沒有在這裏長大,申請身份更多是為了追求安全穩定的生活,香港缺席了我成長的過程,所以永久居民的身份大概也很難讓我對這座城市產生歸屬感。
ELLIOT認為我的解釋是在為自己的選擇逃避責任,他這樣批評我:我在倫敦長大,但我從不認為自己是英國人,我認可香港中西融合的城市文化,才會選擇定居在這裏,那你呢?你説你對香港沒有歸屬感,為什麼不回到曾經的家鄉去,而是要留在這裏做一個格格不入的香港人?
我不禁汗顏,是的,我在這裏生活了這麼久,當然不可能對這座城市全無感情。七年間,我也曾在這裏結識過許多熱心善良的香港人,所以,就算之後遭受到路人莫名其妙的敵意對待,我也總是選擇息事寧人,並不會針鋒相對 只是,這種忍讓,真的就只是禮節,一點點地消磨掉了我對這座城市的熱忱和不設防。所以即使出於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申請了永久居民的身份,我依然從心底裏抗拒着被這座城市同化。可站在七年的尾巴上回望記憶裏的故鄉,竟然已經陌生到面目模糊。我第一次意識到落户香港這個決定並不僅僅是户口和檔案上一次簡單的資料更改,而是與原生故土的徹底決裂,銷户脱籍,家鄉不再是我的退路。可是,我要花多久才能真正融入香港社會的冰冷生活中呢?
我不知道。
在我模糊的印象裏,家鄉是一個灰色天灰色路灰色行道樹的工業小城,閉塞傳統,似乎大家都無法擺脱動物的羣居屬性,鄰里和睦,落後但親切。我當然不會粗暴地抹去小城生活的温暖記憶,但是在那裏,一言一行總有人不錯眼珠地觀望,點評,我很難成長為一個獨立於羣體之外的人。香港社會的優點,在於大家各自都有匆忙的步調,沒有精力去在意不相干的人事,身處其中,通常能活出自己的空間。但香港社會的缺點也在於此,自顧自的冷漠是大都會的共同屬性,攸關個體命運的抉擇總是遊離在輿論之外,甚至要演變成個人與社會的一場持久博弈。記得曾看過一句不知出處的名言:18歲之前,遇到什麼事還可以怪出身、父母、家庭背景等等,但18歲之後,就只能歸罪於自己的選擇。
選擇很難。可不難,那叫選擇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和態度。我只能代表自己,百般權衡,也還是要遵從內心的呼喊。我漂泊異鄉,是因為對自我意識有着出人意料的執念與堅持。而最終選擇了大都會的冷漠空間,則是相信只有這樣,才能給我提供尋找自己的可能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gu.com/jy/jiaoliu/0o3j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