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妙知谷 >

家居 >生活常識 >

我國在航天領域的最新成就有哪些?

我國在航天領域的最新成就有哪些?

我國在航天領域的最新成就在2020年內有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長征八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高速再入飛行試驗圓滿成功、嫦娥五號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邁出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北斗三號全球衞星導航系統提前半年建成並開通、通量寬帶衞星系統啟動建設、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收官、中國首個海洋水色衞星星座建成等等。

我國在航天領域的最新成就有哪些?

2020年,中國航天全年共執行39次發射任務,發射載荷質量103.06噸,發射次數和發射載荷質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34次發射。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拉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任務序幕。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全面投入應用發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了我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由5.5噸級到14噸級的跨越。

長征八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有效增強我國高密度發射任務執行能力。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達到4.5噸,突破了快速集成設計生產、電氣一體化、節流減載等關鍵技術,實現了發動機推力調節技術的首次工程應用,為可重複使用打下堅實基礎,能滿足衞星組網工程和商業發射服務需求。

大推力補燃循環氫氧發動機關鍵技術攻關取得重要進展。我國最大推力分段式固體火箭發動機試車成功,為後續運載能力發展奠定了基礎。

我國在航天領域的最新成就有哪些? 第2張

在航天器科技活動方面,全年共研製發射航天器77個,航天器總質量102.61噸,數量和質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中國航天重大工程和專項任務穩步推進,大幅提升航天技術與應用能力。商業衞星研製機構數量持續增長,研製能力穩步提升,研製衞星類型從技術試驗逐步向應用衞星轉變。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高速再入飛行試驗圓滿成功。此次試驗完成了高速再入返回控制、熱防護、羣傘+氣囊着陸方式、重複使用等技術飛行驗證,飛船具備高安全、高可靠、模塊化、適應多任務、可重複使用等特點,為中國載人登月飛船“啟航”奠定了堅實基礎。

嫦娥五號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連續實現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地外天體起飛、地外天體軌道交會對接、第二宇宙速度高速再入返回等多項重大技術突破,完成了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發展規劃,成為中國航天強國建設的重要里程碑。

我國在航天領域的最新成就有哪些? 第3張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邁出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計劃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環繞、着陸、巡視探測”三大任務,設定了五大科學目標,涉及空間環境、形貌特徵、表層結構等研究,將推動中國在行星探測和基礎科學研究方面的全面發展。目前,已成功實施環繞火星探測,並計劃在2021年5月至6月擇機着陸火星,開展巡視探測。

北斗三號全球衞星導航系統提前半年建成並開通。該系統是中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覆蓋範圍最廣、性能要求最高的巨型複雜航天系統,採用了中國首創的混合星座構型,衞星核心器部件100%國產化。它可提供定位導航授時、全球短報文通信、區域短報文通信、國際搜救、星基增強、地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共7類服務,性能指標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北斗”,已邁進全球服務新時代。

我國在航天領域的最新成就有哪些? 第4張

通量寬帶衞星系統啟動建設。亞太6D通信衞星成功發射,是中國當前通信容量最大、波束最多、輸出功率最高、設計程度最複雜的民商用通信衞星。衞星主要為亞太區域用户提供全地域、全天候的衞星寬帶通信服務,滿足海事通信、機載通信、車載通信以及固定衞星寬帶互聯網接入等多種應用需求。

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收官。這為中國長期穩定獲得高分辨全球遙感信息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國高分系列衞星已基本形成涵蓋不同空間分辨率、不同覆蓋寬度、不同譜段、不同重訪週期的高分辨率對地觀測體系,天基對地觀測水平大幅提升,中國衞星數據自主化率進一步加大。高分辨率多模綜合成像衞星、資源三號03衞星成功發射,增強了中國綜合對地觀測能力,其中高分辨率多模綜合成像衞星支持多種敏捷成像模式,首次實現“動中成像、多角度成像”,圖像獲取效率大幅提升。

中國首個海洋水色衞星星座建成。海洋動力環境觀測網建設有序推進,海洋一號D衞星成功發射,與在軌的海洋一號C衞星組成中國首個海洋水色衞星星座。海洋二號C星成功發射,與在軌工作的海洋二號B星組網,計劃於2021年發射海洋二號D星。屆時,海洋二號B/C/D星組網,將組成全球首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

我國在航天領域的最新成就有哪些? 第5張

“張衡一號”衞星數據參與構建新一代全球地磁場參考模型。該衞星獲取了中國首批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球地磁場觀測數據,構建了15階全球地磁場參考模型。“天琴一號”衞星實現國內最高水平的無拖曳控制技術在軌驗證,為後續研製空間引力波探測航天器、構建高精度空間慣性基準,奠定了堅實技術基礎。

實踐二十衞星在軌驗證通信、導航、遙感等多領域16項關鍵技術。衞星搭載的Q/V頻段高通量通信載荷總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後續1太比特/秒高通量通信衞星和全球低軌互聯網衞星研製奠定了基礎,激光通信載荷實現10吉比特/秒地球同步軌道星地通信能力,創全球最高速率;量子通信載荷完成全球首次地球同步軌道星地偏振編碼穩定傳輸,為牽引和推動相關領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完成在軌演示。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搭載的“複合材料空間3D打印系統”,在軌期間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樣件打印。此次實驗,是中國首次太空3D打印,也是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太空3D打印實驗,對於未來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超大型結構在軌制造具有重要意義。

標籤: 航天 我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gu.com/jj/changshi/o0r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