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妙知谷 >

家居 >生活常識 >

盤點台北故宮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

盤點台北故宮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

盤點台北故宮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

盤點台北故宮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

(01)第一、西周毛公鼎(銘文字數最多,造型古拙)這件西周的毛公鼎通高53.8釐米,清道光年間於陝西省岐山縣周原出土,毛公鼎繫於清代末葉道光28年(公元1814年)前後,在陝西省岐山縣出土。毛公鼎出土後,經多次轉手祕藏,抗戰期間,險為日本軍方所奪,抗戰勝利,民間獻鼎歸公,現由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並展示。銘文中有陽文網格線,是西周中晚期制銘的習慣,因此除了史料的價值外,毛公鼎在中國古文字學與書法藝術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毛公鼎是中國二千八百多年前的一件宗廟祭器。它的內壁鑄有五百個字的長銘,是現存商周兩代七千多件有銘文的銅器中,銘文最長的一件。銘文的內容可分成七段,大意是説: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並飭勤公無私,又令毛公族人擔任禁衞軍,保護王室,最後頒贈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由內容推測,毛公鼎應鑄於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時,其銘文是可凌駕於〔尚書〕的一篇西周真實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貴的文獻,也因此毛公鼎可稱是舉世的瑰寶重器。

盤點台北故宮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

(02)第二、西周散氏盤(銘文字數多,銅質特佳)散氏盤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徑:54.6公分底徑:41.4公分重:21312g銘文:19行357字早在商朝中期,青銅器上便已出現銘文,比甲骨文的時代還早。但是在西周之後,在銅器上鑄刻銘文的風氣才大大風行,舉凡祭祀、戰爭、賞賜等大事,甚至是契約,都被紀錄在青銅器上。散氏盤在康熙年間出土,嘉慶年間被進貢上京,作為慶賀嘉慶皇帝壽辰的賀禮,從此成為皇室收藏。盤上的銘文共357字,記載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約。位於今日陝西寶雞鳳翔一帶的散國,被西北方的國侵佔了土地,兩國議和,戡定國界,國割地賠償,過程與合約均鑄在盤上,作為證明。散氏盤造形與紋飾均呈現西周晚期青銅器簡約的風格,文字線條宛轉靈動,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盤點台北故宮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 第2張
盤點台北故宮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 第3張
盤點台北故宮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 第4張

(03)第五、五代趙幹江行初雪圖(五代名家繪畫真跡,李後主題字)絹本水墨設色縱25.9釐米,橫376.5釐米。全卷描寫長江沿岸漁村初雪情景。天色清寒,葦業樹林,江岸小橋,一片初白,寒風蕭瑟,江水微波;漁人衞寒捕魚,騎驢者縮瑟前進,表現出江南初冬漁民和旅行的生活情況,繪景畫人均積傳神。圖中樹石筆法老硬,水紋用筆尖勁流利,天空用白粉彈作小雪,表現出雪花的輕盈飛舞。趙幹,江寧人(今南京),南唐後主李煜時為畫院學生。善畫山水林木,長於佈景,多作江南景物。畫“樓觀、舟船、水村、漁市、花竹,散為景趣,雖在朝市風埃間,一見便如江上。”(《宣和畫譜》)

盤點台北故宮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 第5張
盤點台北故宮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 第6張
盤點台北故宮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 第7張

(04)第八、北宋汝窯蓮花温碗(汝窯代表作)此碗呈十瓣蓮花式,碗腹壁稍呈圓弧,直口稍斂,口緣花瓣流暢貫連,圈足稍高。整件器物由底至口厚度均勻,釉薄不透明,釉色呈青藍,有細開片。全器滿釉,圈足內底以五支釘墊燒,支釘點極細,支釘痕胎土呈灰黃色。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瓷器名窯。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故名。汝窯以燒製青釉瓷器著稱,宋人葉寘在《坦齋筆衡》中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州為魁。”可見汝窯是繼定窯之後為宮廷燒製貢瓷的窯場。其器物多仿青銅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壺春瓶、膽式瓶、樽、洗。胎體細潔如香灰色,多為裹足支燒,器物底部留有細小的支釘痕跡。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稱。釉面有細小的紋片,稱為“蟹爪紋”。汝窯燒宮廷用瓷的時間僅20年左右,約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故傳世品極少,被人們視為稀世之珍。汝窯蓮花式温碗以蓮花或蓮瓣作為器物之紋飾及造型,隨佛教之傳入而盛行,爾後更取其出泥不染之習性,寓意廉潔,廣為各類器所採用。本器狀似未盛開蓮花,線條温柔婉約,高雅清麗。原器應與一執壺配套,為一温酒用器,晚唐至宋所常見。汝窯曾為宮中用器,因採覆燒的方式,故口有缺陷,因而有“宮中命汝州燒造青瓷”之舉,汝窯之入選,支燒滿釉應是原因之一。支燒另一用處為防止器底塌陷,汝窯所用支釘細小,所留釘痕狀似芝麻,器底五支釘痕即是,也就是俗稱的“芝麻釘”。釉面細碎紋路,更有“蟹爪痕”之美名。蓮花温碗,以其典雅造型,温柔不透明釉色,在傳世不多之汝窯器中,更顯珍貴。

盤點台北故宮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 第8張

(05)第九、北宋汝窯天青無紋水仙盆(汝窯無紋片的唯一傳世傑作,造型優美)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北宋宮廷御用瓷器,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高6.9cm,橫23cm,縱16.4cm,口徑23cm,足徑19.3×12.9cm,重670g,橢圓形盆,侈口,四雲頭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體滿布天青釉,極勻潤;底邊釉積處略含淡碧色;口緣與稜角釉薄處呈淺粉色。裹足支燒,底部有六個細支釘痕,略見米黃胎色。全器釉面寧靜開朗,純潔無紋片,據考證為傳世僅存的一件。汝窯一向被人們列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汝窯被認為在河南的臨汝縣,但一直沒有找到遺址。後經文物工作者的努力,終於在20世紀70年代,在寶豐縣清涼寺找到了汝窯遺址。汝窯原為民窯,北宋晚期開始為宮廷燒造高檔瓷器。所以,長期以來,文物部門一直有兩種説法:一種説汝窯泛指古汝州所轄地區所燒造的青瓷系列產品的統稱;另一種説汝瓷是指專門御用的那一部分官窯器物。宋徽宗執政時期,汝窯是其燒造史的全盛時期,其產品胎質細膩,灰中泛黃,俗稱“香灰胎”,汝瓷釉面有細微的開片,釉下有稀疏氣泡;汝窯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講究,不以紋飾為重。據説汝瓷釉中含有瑪瑙,其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所以能呈現出純淨的天青色。汝窯以温潤的天青釉色被譽為青瓷之冠,風格獨具。因傳世極少,彌足珍貴,目前全世界典藏不足70件,台北故宮收藏有21件。

盤點台北故宮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 第9張

(06)第十、清翠玉白菜(一般人眼中的玉之第一名品,知名度最高)“翠玉白菜”一直是台北故宮博物院的超人氣明星,居國寶排行榜的第一名,跟“肉形石”一樣「全年無休」,故宮不敢隨意換展品,即使國外也有大博物館想借展,故宮也都回絕。許多島內外遊客一進故宮,就先問“翠玉白菜”放在哪裏裏,一定要看過“翠玉白菜”才覺得不虛此行。“翠玉白菜”一體成型,深受喜愛,在翠綠的菜葉上有兩隻昆蟲,體型較大的、伸長著後腳的是螽斯,位在上方、小隻的則是蝗蟲。仔細看螽斯頭上延伸出來的兩根鬚須,雖然不是很明顯,但是若從左側仔細看,確可發現左邊的一根鬚從頭部處缺損了一公分左右,但長鬚後半段仍附在菜葉上。“翠玉白菜”原是清朝永和宮的陳設器,相傳為光緒的妃子瑾妃的嫁粧之一。白菜寓意清白純潔,翠綠葉片上雕塑兩隻象徵多產的螽斯,祈願能多子多孫。玉雕師運用玉石自然天成的色澤分佈,琢碾出一棵鮮活欲滴的白菜。遊台北必到台北故宮博物院,到故宮必看鎮院之寶“翠玉白菜”,不幸的是竟傳出這個最具人氣的國寶展品遭到毀損!菜葉上面的螽斯左邊一根鬚,斷了一小節,約有一公分缺損。台北故宮博物院器物處長嵇若昕被媒體詢問時,坦承“翠玉白菜”確遭毀損,但不是南下高雄借展時毀損的,而是40年前即已毀損。

盤點台北故宮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 第10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gu.com/jj/changshi/zmx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