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妙知谷 >

母嬰教育 >學習交流 >

亞洲面孔成“原罪”,澳籍華裔也難逃歧視?

亞洲面孔成“原罪”,澳籍華裔也難逃歧視?

很多人在澳洲都遭遇過或明或暗的“種族歧視”,一般我們會認為這是不同的文化屬性造成的矛盾衝突。但是人們可能不知道,即便是土生土長的澳洲人,也會因為自己亞裔的外表而遭受質疑。

亞洲面孔成“原罪”,澳籍華裔也難逃歧視?
亞洲面孔成“原罪”,澳籍華裔也難逃歧視? 第2張

亞洲面孔成“原罪”,澳籍華裔也難逃歧視

C是一個澳洲華裔,祖籍福建,父母都是馬來西亞華人,很早就通過移民來到了澳洲定居。她可以説是土生土長的澳洲人,完全不會講中文,除了皮膚外表是黃種人,思維觀念、文化語言早已全盤西化,也就是我們偶爾開玩笑所説的外黃內白的 香蕉人 。
C向我講道: 那是我還在很小的時候,大概七八歲。我正在路邊走着,有一輛車突然就開到我面前,車裏的人對着我大叫 滾出澳洲,滾回自己國家去! 我當時很不解,我能去哪兒啊?澳洲不就是我的國家嗎!
如果説第一代華人移民在文化、語言、思維、舉止方面都與西方不盡相同,他們會受到的歧視還算事出有因。那麼這個生於澳洲長於澳洲的女孩兒的遭遇則讓我更為驚訝:除了一張亞裔面孔,她與本地白人全然一樣,原來只因為容貌也難逃被疏離的命運?
C繼續講她的經歷: 有一次在電車上和一個白人老奶奶聊天,然後她誇我的英語説得和本地人一樣好 可她本身就是本地人,英語原本就是她的母語。所以C無奈地得出一個結論:澳洲的白人似乎總是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看到亞洲人就默認他們説不好英語。
很多中國人乃至亞裔都曾經在澳洲有過被人當面質問 Can you understand English? ,這種問題聽到耳朵裏常常讓人覺得帶有十足的羞辱性和攻擊性。
暫且不論這是否算種族歧視,至少這足以説明澳洲本地人對亞洲人建立認同感的時間要比對其他白人的時間長。人天生都是更易於接受同類而排斥異類的,當本地人無法在短時間內掃描你的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從而判定你是否是他們的同類時,面孔的不同就成了最為直接的分辨方式了。在不少本地白人的心裏,只要是亞洲面孔就會被界定為外來人口,因而華人要融入本地文化圈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像C這樣的澳籍華裔女生,或許還可以通過與本地人的更多交流,以及同文化背景下所產生的認同感,最終抵消掉不同外表所帶來的疏離感。而作為由內到外都帶有異域風情的留學生、新移民或來澳工作人士,我們的心裏則要時時懸着一種無法消除的作為外來人士的謹慎和不安。一旦這種敏感的情緒被當地人的某些不恰當言行所激化,種族矛盾也就隨之產生。
事實上,澳洲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移民國家,18世紀末19世紀初,最早的移民主要羣體是歐美白人。1901年起澳洲曾一度推行臭名昭著的 白澳 政策,公然歧視原住民和其他種族,這個政策直到1973年才被正式廢除。大規模的亞洲移民則是在20世紀之後才形成的,近幾十年,隨着亞洲和大洋洲的經濟教育往來增多,亞洲新移民人數更是以幾何速度增長,逐漸動搖了白人在澳洲的絕對地位,這個現象觸動了澳洲發展歷史遺留在當地白人思維觀念中的優越感,歧視行為由此而來。
澳洲最早的華人移民一般要追溯到19世紀中期的淘金熱,很多澳洲華裔其實已經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了好幾代,甚至比許多白人新移民的歷史還要早。澳洲白人與澳洲亞裔無非是一個先來後到的關係,都是所謂的 移民 ,真正的所謂 本地人 ,其實是在澳洲已經生活了幾萬年的土著。既然如此,誰有資格來界定何謂 外來人口 ?誰又能命令誰回 自己國家 呢?嚴格説起來,最有資格的反而是曾遭歧視的土著人,這倒頗有些諷刺。

土生土長也難避衝突,亞裔面孔成“原罪”

C是一個澳洲華裔,祖籍福建,父母都是馬來西亞華人,很早就通過移民來到了澳洲定居。她可以説是土生土長的澳洲人,完全不會講中文,除了皮膚外表是黃種人,思維觀念、文化語言早已全盤西化,也就是我們偶爾開玩笑所説的外黃內白的 香蕉人 。
C向我講道: 那是我還在很小的時候,大概七八歲。我正在路邊走着,有一輛車突然就開到我面前,車裏的人對着我大叫 滾出澳洲,滾回自己國家去! 我當時很不解,我能去哪兒啊?澳洲不就是我的國家嗎!
如果説第一代華人移民在文化、語言、思維、舉止方面都與西方不盡相同,他們會受到的歧視還算事出有因。那麼這個生於澳洲長於澳洲的女孩兒的遭遇則讓我更為驚訝:除了一張亞裔面孔,她與本地白人全然一樣,原來只因為容貌也難逃被疏離的命運?
C繼續講她的經歷: 有一次在電車上和一個白人老奶奶聊天,然後她誇我的英語説得和本地人一樣好 可她本身就是本地人,英語原本就是她的母語。所以C無奈地得出一個結論:澳洲的白人似乎總是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看到亞洲人就默認他們説不好英語。
很多中國人乃至亞裔都曾經在澳洲有過被人當面質問 Can you understand English? ,這種問題聽到耳朵裏常常讓人覺得帶有十足的羞辱性和攻擊性。
暫且不論這是否算種族歧視,至少這足以説明澳洲本地人對亞洲人建立認同感的時間要比對其他白人的時間長。人天生都是更易於接受同類而排斥異類的,當本地人無法在短時間內掃描你的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從而判定你是否是他們的同類時,面孔的不同就成了最為直接的分辨方式了。在不少本地白人的心裏,只要是亞洲面孔就會被界定為外來人口,因而華人要融入本地文化圈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像C這樣的澳籍華裔女生,或許還可以通過與本地人的更多交流,以及同文化背景下所產生的認同感,最終抵消掉不同外表所帶來的疏離感。而作為由內到外都帶有異域風情的留學生、新移民或來澳工作人士,我們的心裏則要時時懸着一種無法消除的作為外來人士的謹慎和不安。一旦這種敏感的情緒被當地人的某些不恰當言行所激化,種族矛盾也就隨之產生。
事實上,澳洲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移民國家,18世紀末19世紀初,最早的移民主要羣體是歐美白人。1901年起澳洲曾一度推行臭名昭著的 白澳 政策,公然歧視原住民和其他種族,這個政策直到1973年才被正式廢除。大規模的亞洲移民則是在20世紀之後才形成的,近幾十年,隨着亞洲和大洋洲的經濟教育往來增多,亞洲新移民人數更是以幾何速度增長,逐漸動搖了白人在澳洲的絕對地位,這個現象觸動了澳洲發展歷史遺留在當地白人思維觀念中的優越感,歧視行為由此而來。
澳洲最早的華人移民一般要追溯到19世紀中期的淘金熱,很多澳洲華裔其實已經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了好幾代,甚至比許多白人新移民的歷史還要早。澳洲白人與澳洲亞裔無非是一個先來後到的關係,都是所謂的 移民 ,真正的所謂 本地人 ,其實是在澳洲已經生活了幾萬年的土著。既然如此,誰有資格來界定何謂 外來人口 ?誰又能命令誰回 自己國家 呢?嚴格説起來,最有資格的反而是曾遭歧視的土著人,這倒頗有些諷刺。

先F*cking,再Sorry,“政治正確”推動環境改善

有意思的是,就在我和C聊天后的第二天,我也經歷了一次明面上的種族歧視。
那是一個傍晚,路上熙熙攘攘都是行人,兩個白人倚靠在路邊的牆上聊天,我剛好從他們身邊經過,擦肩而過一剎那,一個刺耳的 F*cking Asian 飄進我的耳朵。我一臉驚愕地回過頭,發現這兩個白人其實正在投入地聊天,並沒有注意到我這個Asian的存在。在感受到我的目光後,那個始作俑者愣了一秒,立刻小聲侷促地説了句 Sorry 。我由此猜想,在很多沒有亞洲人的場合,某些白人大概不會遮掩這種打從心底的蔑視。
平心而論,澳洲的種族歧視正慢慢得到改善,大多數當地居民對待外來人口還是十分客氣友好的。把種族歧視明明白白寫在臉上、掛在嘴邊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返了。因為種族歧視是 政治不正確 的,因而我至少在最後還是得到了那人的一句抱歉。
不過,有的時候種族歧視仍會似有若無的藏在空氣裏,埋在部分人的潛意識裏,保不準什麼時候就會跳出來刺痛一下我們這些 外來人口 的神經。
我們能找出很多答案來回答 為什麼中國人在國外被瞧不起 這類的問題,比如部分中國人在公共場合舉止行為缺乏禮貌、做生意投機取巧偷工減料,或者中國人勤奮努力擁有強大競爭力搶奪資源,還有西方媒體由於危機感而惡意的抹黑等等。外國人給華人,以及我們給自己都貼過不少諸如此類的標籤,不可否認種族歧視與這些標籤有很大程度的聯繫。有些澳洲白人對華人充滿消極印象,談論華人時都是以上那些論調,一副一概而論、瞭然於心的樣子,可實際上,他們自己甚至都沒有真正和華人打過交道。對這樣的人來説,種族歧視或許只是一種對陌生異類的本能抗拒。

移民、碰撞、磨合和同化,消除歧視需要時間

C後來去了美國旅遊,回來之後我問她感想,她説: 我很喜歡美國,那裏的白人、黑人、黃種人好像都非常適應彼此的存在,不會有不同圈子各自抱團的情況。大街上不同種族的人都可以手挽着手親密地走在一起 就像他們已經彼此融合了很多年的樣子。
種族歧視是一個太普遍的問題。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一個國家民族與異族人的融合都需要經歷漫長的磨合。不論是古代中國的民族融合,還是近代美國的反種族歧視運動,哪怕是在幅員遼闊的國內,同為炎黃子孫的我們都無法避免遭遇對其他地方文化的刻板印象,都可能會在試圖融入一個新羣體新城市時遇到挫折,更遑論膚色、地域、文化、語言都不同的各個人種生活在一片土地上所面臨的問題了。但是,我相信,隨着時間的推移,澳洲不同的種族最終會成功融入接納彼此,並習慣彼此的存在,然後再接着迎來新一輪的移民、碰撞、磨合和同化。
所以我想,澳洲需要的,大概也只是時間而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gu.com/jy/jiaoliu/dg6v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