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妙知谷 >

母嬰教育 >親子 >

學渣滿足了孩子這個心理需求,因此孩子才甘願當學渣,不努力學習

學渣滿足了孩子這個心理需求,因此孩子才甘願當學渣,不努力學習

簡要回答

假如你的孩子考班裏倒數,那麼你覺得是你孩子不努力呢,還是你孩子智商不行?
我想絕大多數父母都不會認為是自己孩子智商不行,甚至很多老師都會對父母説“你的孩子很聰明,就是不學”。可見對於大多數對孩子來説,智商都是沒有問題的。
其實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普通的孩子,在智力上符合正態分佈曲線,那種極聰明或者極笨的人都是少數。
通俗地説,對於絕大多數的孩子,他們現在表現出來的成績還遠沒有到需要他們拼天賦的時候。他們現在的成績主要是努力程度的表現,只要孩子努努力,他們的成績一般來説都能考個前10名。
那問題來了,為什麼孩子寧願考倒數也不努力去學習呢?你説他們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低年級的孩子也許不懂學習的重要性,但是孩子都上初中了,他們能不懂?
那到底是為什麼呢?
今天介紹的“自我妨礙”心理,可能會幫你找到答案。

自我妨礙
什麼是自我妨礙呢?
我們來看一個心理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藥丸和智力測驗”的心理實驗。
他們找了一羣學生,然後讓他們做一些智力題。在學生們完成後,實驗者告訴他們“你是目前的最高分!”然後實驗者又拿出兩種藥丸,告訴學生:“你需要選擇一種藥丸,並吃下去。一種有助於提高你的思維能力,另一種則會干擾你的思維”。
你猜學生們會選擇哪種藥丸?
按正常邏輯,要追求更高分數的話,應該選擇第一種,但是大多數學生卻選擇了第二種。
心理學家這種故意給自己製造難度,好像故意阻擋自己成功的心理稱之為自我妨礙,也叫自我設限。
那學生為什麼會有自我妨礙心理,給自己製造障礙,讓自己考低分呢?難道他們不想考高分嗎?
當然不是,他們也想考高分,但是與此同時,他們也想維護自己第一的形象。
如果吃了聰明藥丸,但是卻沒有考高分,得不了第一考了低分(這是非常大概率的),那就只能説明自己不是那麼聰明,考第一是一次僥倖。
但是如果吃了不聰明的藥丸,那即使考了低分,沒有得第一也沒關係,我們可以説是藥丸的因素。這也就維護了我們的自戀需求,不至於對自己的智商產生懷疑。
網球巨星納芙拉蒂洛娃曾經在採訪中這樣説“在比賽時不敢儘自己的全力,唯恐發現自己即使盡了全力仍被擊敗,一旦如此,那就證明我徹底完了”。
也就是説,人們通過自我妨礙心理,自己給自己設置障礙,最大限度地維護了自己的自尊,避免失敗後產生的自我否定,減少了對自己的傷害。
對於孩子學習來説,自我妨礙的心理同樣在起作用。
他們可能也知道學習有用,但是他們自尊水平比較高,更要臉,怕萬一自己努力了還沒有考出個好成績。事實上,這完全很可能,因為成績是長期努力的結果,不是説你努力就一定成功的。
那他們就不得不面臨這麼一個現實:努力了成績還不好,那就只能説明自己智商不是很高。
他們接受不了這種失敗的結果,因此就自己設置障礙,故意不學習,多玩耍。這樣即使考不好,他們也可以推卸責任,説自己沒努力當然考不好。甚至還可以自我欺騙下:假如自己努力了,肯定考得很好。
你看,孩子通過自我妨礙心理維護了自己的自尊,避免了自我否定,保持了自己的自信。
但是這種自我妨礙心理顯然是不利於孩子學習的,那父母如何糾正孩子這種自我妨礙心理呢?

學渣滿足了孩子這個心理需求,因此孩子才甘願當學渣,不努力學習

如何糾正孩子的自我妨礙心理
自我妨礙心理的形成與父母的教育有很大關係。
首先,父母不要以結果論英雄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過於重視結果,以結果論英雄。成功了就是好孩子,就是優秀的孩子,就很棒,不成功就是失敗,就是差孩子。這必然會導致孩子過於重視結果,不想面對失敗。
但哪有百分百的成功的?除非不做,而孩子顯然就會選擇不做這一條道路,因為不做也就不會失敗,所以孩子就開始逃避問題。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總看結果,更要重視過程。如果孩子過程中也努力了,那也是一個優秀的孩子,也需要肯定表揚。當過程足夠努力了,成功也就自然而然了。
其次,我們可以讓孩子瞭解“自我妨礙”這種心理狀態
自我妨礙心理好嗎?肯定不好,因此如果孩子能意識到自己處於這種心理狀態時,他們也會積極主動的去克服。所以對於已經處於自我妨礙心理的孩子,讓孩子瞭解這個心理學名詞,掌握這個概念,不失為一個糾正孩子的有效辦法。
當孩子意識到自己存在自我妨礙心理後,孩子才會直面問題,也才能嘗試主動克服這種心理狀態。
想了解更多關於兒童心理學的內容,可以關注我的這個兒童發展規律專欄,幫助父母更好的瞭解孩子。

學渣滿足了孩子這個心理需求,因此孩子才甘願當學渣,不努力學習 第2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gu.com/jy/qinzi/xm58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