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妙知谷 >

家居 >生活常識 >

壯族傳統建築 壯族建築風格介紹

壯族傳統建築 壯族建築風格介紹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數量比較多的一個民族,壯族擁有自己民族的傳統風俗,自己民族的傳統特色。那麼關於壯族的傳統民族文化,你具體都瞭解多少呢?他們的建築究竟有哪些風格呢?來往下看看吧!

壯族傳統建築 壯族建築風格介紹

居住在壩區和城鎮附近的壯族,其房屋多為磚木結構,外牆粉刷白灰,屋檐繪有裝飾圖案。居住在邊遠山區的壯族,其村落房舍則多數是土木結構的瓦房或草房,建築式樣一般有半乾欄式和全地居式兩種。

幹欄,也叫木樓、吊腳樓。壯、侗、瑤、苗、漢都有。多為兩層。上層一般為3開間或5開間,住人。下層為木樓柱腳,多用竹片、木板鑲拼為牆,可作畜廄,或堆放農具、柴禾、雜物。有的還有閣樓及附屬建築。一般幹欄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一個寨子一個羣落,既雄偉又壯觀。有些村寨,家家相通,連成一體,就像一個大家庭。居室格局,各處自有特點。龍勝縣龍脊鄉壯族幹欄,以神龕為中心,神龕後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門與家公房相通。主婦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廳堂右側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樓梯旁,便於她們與小夥子們交往。這種佈局的最大特點,是夫妻異室,沿襲了古俗。現在的幹欄,內部結構略有變化,但基本格局不變。

壯族建築—建築風格
  清塘壯族鄉的壯民少數擇山而居,多數居住在丘陵河谷地帶,如清塘、貝家、李家等地。居民一般以同一姓氏建村立寨,壯語叫“班”。現在村寨有的還叫“撈班”、“老鼈班”等,隨着人口的發展以後,村寨出現了“地拱”。村子裏頭有許多的“地拱”,漢語叫門樓。壯族人建立“地拱”的主要目的是體現同姓中的分支,是公共出入場所。若本姓分支中有名人(或大人物)則將其功名的金字匾額,置於門樓前面。“的拱”的門頭上,必定有對“眼睛”(用八瓦做成),樓棚放置老人的壽木,樓下兩側置長凳或大樹,供閒人坐歇息及兒童玩耍,如貝家村壯寨的大門樓就是如此。壯族土司衙門則白牆青瓦,圓形拱門,門頂製作成古代時文人帽子狀,兩邊對稱青瓦蓋肩,如清塘壯族鄉人民政府大門就是採用這種風格建成的。有些門樓壁上有石刻,記錄着本族祖先的來歷或置放記錄本族重大歷史事件的碑文,如清塘觀音山村“老地拱”就置有歷年有關部門對本族後龍山的判詞即《各村後龍山判詞碑》。各姓氏都建宗祠,內設祖先的牌位神龕,以供子孫朝拜,宗祠內有前廳、中廳、後廳等,以天井間隔,廳堂都是公用的,遇到紅白婚喪便在這裏舉行活動。

壯民居住房屋受附近非壯區的建築風格和本地民族經濟發展影響較大,古式壯寨民居一般以四合院形式存在,內分前後堂屋、廂房、天井等。天井是一個露天凹池,天井由石條板、石板砌成,石板上還雕有壁虎、鯉魚等石刻。天井把堂屋一分為二,天井前面在大門後面為前堂屋,天井後面為後堂屋。天前堂屋左右兩側一般無人居住,供作廚房、關牲畜、堆放燃料等,後堂屋兩邊的廳房則是主人的住宅區。在屋檐等雕刻成青魚、鯉裝飾,魚的鱗片雕刻得相當精緻。壯民把建房當作一生的大事來看,對建房要求較高,而且一個村寨的壯民有相互幫工建房,輪流造房的習慣。練泥印磚、奠基砌牆、做門窗、蓋瓦等建房工程,均由親戚及鄰里相互幫工出力。主要只花錢買些地腳火磚及瓦片。在房屋的開門設計上,壯民居很少開後門。近年來隨當地經濟的發展,壯族民居住房格局已有很大變化了,清塘壯族鄉人民大部分已住進了磚混結構的新屋,多以樓房為主。推薦閲讀:赫哲族的喪葬風俗有哪些

極具特色的壯族建築
  壯族人民多沿水而居,村寨依山傍水,建在山腳下向陽、通風好的地方。後山和村邊栽上樹木,有村規民約不準亂砍濫伐,以保持村莊的良好環境。居住在城鎮附近的壯族,其房屋多為磚木結構平房(如今已成壯家的住房主要形式)。平房一般為三開間,外牆粉刷白灰,屋檐繪有裝飾圖案。居住在邊遠山區的壯族,其村落房舍則多為土木結構的木樓瓦房的幹欄式建築。

“幹欄”又稱高欄、閣欄、麻欄,式樣一般有全欄式、半欄式兩種。
  全乾欄房屬全樓居式,上層住人,下層圈養牲畜和存放農具;半乾欄房以一開間為樓房,樓上住人,樓下關牛羊、放農具等,另一間為平房。幹欄式樓房均為木質結構,一般先起底層,上立屋架(壯家叫兩節柱),兩頭搭以偏廈,屋頂為人字形,頂上蓋陶瓦、杉樹皮或茅草,房間有三間五間。樓上住人,底層關養牲畜和家禽,放農具,並置有舂碓、磨坊等。樓梯在屋內一側,樓上前邊為寬敞的走廊,用欄杆或半塊板壁圍住,光線充足,可在這裏會客、乘涼和紡織。進大門是堂屋,一邊有火塘,後房和側房是卧室。糧倉多設於住房旁邊,房前豎立着一排丈許高的掛禾架,通稱禾廊,以便秋收後晾曬禾把,乾爽後堆入糧倉。建築時一般用木、竹料作樁柱、樓板和上層的牆壁,下層無遮攔,牆壁也有用磚石泥土從地面砌起來的。

幹欄式建築早在遠古時就盛行於中國南方,距今70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中出土的木構建築,是至今發現最早的幹欄式建築。在我國南方各省(區)的考古發掘中,也出土有不少的陶製幹欄式建築模型。史書上把“上層住人、下層圈畜”的房屋稱為“幹欄”。用壯語來解釋,“幹”是“上面”,“欄”是“房屋”,合起來便成了“上面的房子”。為什麼古今的人們要採用這種方式建構房屋呢?據《太平寰宇記》説“俗多構木為巢,以避瘴氣”,故又有“巢居”之稱。這種建築是為了對付高温潮濕天氣和蛇蟲猛獸以及洪水的侵害。張華《博物志》也説:“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考古學家進一步證明:“幹欄式建築,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的土著建築形式,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便出現了。”

長期以來聚居在一起的壯族人民,逐漸形成了本民族的幹欄羣落。這些羣落佈局通常根據錯落的地勢形成不同的組合形式,如從山腳到山腰上下依次排列若干個幹欄,前後用帶頂棚的飛橋連接起來,這通常是居住着一大家的幾兄弟,稱為串聯式;如果只有兩排幹欄,中留通道,兩端有圍牆及院門,形成相對封閉的長方形院落,這稱為並聯式,透露出氏族社會的遺風;在較寬闊的山麓,輻射式常與串聯式結合起來,幹欄自下而上排成幾行,自上向下輻射開來,中留通道,有的通道是石級,一條小路沿着山坡通向家門,一户門前一條路。村寨中家家相通,連成一體,就像一個大家庭。在坡度較大的山腳,人們常將屋基壘成了梯田式,每一級橫向排列若干幹欄,平行伸展開去,有時上一排屋基與下一排屋頂齊平,形成風情濃郁的“梯田式山寨”。

小結:幹欄式發的房子一直都是壯族人喜歡的建築類型,這種房子不僅能夠抵禦野獸的襲擊,還能夠在樓下圈養畜牲。但是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很多人的房子也開始改變成了平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gu.com/jj/changshi/0o5ko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