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妙知谷 >

家居 >生活常識 >

中國古代男子年齡稱謂大全

中國古代男子年齡稱謂大全

中國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文明大國之一,中國有着上下悠悠五千年的文化歷史,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在古代,古人對很多事物都有稱謂,特別是年齡,各個年齡都會有自己的稱謂。你知道古人對男子各個年齡稱謂是什麼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古代男子年齡稱謂大全

0-1歲:孩提、襁褓
  孩提

2~3歲的兒童幼兒時期·孩提之童。——《孟子·盡心》是古代對人年齡的稱呼指幼兒始知發笑尚在襁褓中。
  襁褓
  襁指嬰兒的帶子,褓指小兒的被子。後來以此借指未滿週歲的嬰兒。本意是包嬰兒的被、毯等。後來以此借指未滿週歲的嬰兒。揹負小兒用的布兜和繫帶。舊説長一尺二雨至二尺,闊八寸左右。

2-3歲:孩提
  泛指2到三歲的小孩

8歲:童齔
  童齔
  “童齜”,一般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説成“髫齔”的,如《後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9歲:九齡
  九齡
  九齡,典故名,典出《禮記註疏》卷二十〈文王世子〉。指九十歲,後引申為長壽。另亦有指九歲。文王之為世子,朝於王季日三。其有不安節,則內豎以告文王。文王一飯亦一飯,文王再飯亦再飯。古者謂年齡,齒亦齡也。成王有過,則撻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文王以勤憂損壽,武王以安樂延年。唐殷寅《玄元皇帝應見賀聖祚無疆》詩:“言因六夢接,慶葉九齡傳。宋范成大《別擬太上皇帝輓歌詞》:“如何千萬壽,不待九齡終。

九齡詳細釋義
  《禮記註疏》卷二十〈文王世子〉
  文王之為世子,朝於王季日三。雞初鳴而衣服,至於寢門外,問內豎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內豎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節,則內豎以告文王。文王色憂,行不能正履。王季復膳。然後亦復初。食上,必在視寒暖之節。食下,問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應曰:「諾。」然後退。武王帥而行之,不敢有加焉。文王有疾,武王不説冠帶而養。文王一飯亦一飯,文王再飯亦再飯。旬有二日乃間。文王謂武王曰:「女何夢矣?」武王對曰:「夢帝與我九齡。」文王曰:「女以為何也?」武王曰:「西方有九國焉,咀荃其終撫諸?」文王曰:「非也。古者謂年齡,齒亦齡也。我百,爾九十。吾與爾三焉。」文王九十七乃終,武王九十三而終。成王幼,不能蒞阼。周公相,踐阼而治。抗世子法於伯禽,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長幼之道也。成王有過,則撻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文王之為世子也。漢·鄭玄注:「年天氣也。齒人壽之數也。九齡,九十年之祥也。文王以勤憂損壽,武王以安樂延年。言與爾三者。明傳業於女,女受而成之。」

釋義
  鄭玄注:"九齡,九十年之祥也。"後引申為長壽。

13-15歲:
  舞勺之年
  舞勺之年指的是男孩子13——15歲期間.根據的記載:勺,一種樂舞,古未成童者習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學習勺舞。《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言十三之時學此舞勺之文舞也。”當時馮自由年十四歲,稱“年逾舞勺”,是舞勺指十三歲矣。
  舞勺之年-基本內容
  舞勺之年指的是男孩子13——15歲期間.
  根據 <禮記> 的記載:勺,一種樂舞,古未成童者習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學習勺舞。
  《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孔穎達疏:"舞勺者熊氏雲:'勺鑰也。'言十三之時學此舞勺之文舞也。"後以指幼年。又以舞勺代指十三歲。如孫科《革命逸史序》(馮自由着):“年逾舞勺,即加入興中會,親炙總理,從事革命。”當時馮自由年十四歲,稱“年逾舞勺”,是舞勺指十三歲矣。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15:束髮、成童、志學
  束髮
  繫結頭髮。清朝以前漢族男孩15歲時束髮為髻,成童;20歲時行冠禮,成年。因此用束髮指代成童的年齡,即15至20歲。也指束髮的頭飾。其實男子束髮和和女子盤發不同,女子的盤發自有奧妙,是先盤發再插簪子,抽掉簪子的話頭髮會自動散落下來。款式上,玉簪有男用和女用之分,一般的説男用髮簪長一些,更注重實用性,簪頭裝飾紋樣比較簡潔,吉祥福壽的圖案據多。我問過道士,如果突然把簪子拔下,髮髻會不會向瀑布一樣散開,他説不會的,即使把簪子拔下,髮髻也不散,至少兩個小時內不會散。

成童
  語出:(1).年齡稍大的兒童。或謂八歲以上,或謂十五歲以上,説法不一。《穀梁傳·昭公十九年》:“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範寧注:“成童,八歲以上。”《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鄭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後漢書·李固傳》:“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遊學洛陽。”李賢注:“成童,年十五也。”明危素《文獻黃公神道碑》:“比成童,不妄出門,能備誦《書》《詩》。”(2).引申指神童。魯迅《中國小説史略》第二十篇:“﹝張博山﹞少有成童之目,九齡作《梅花賦》驚其師。”

志學基本內容
  志學:為男子15歲。
  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15-20:舞象之年
  簡介
  舞象——男十五歲~二十歲。
  “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疏》曰:“成童,謂十五以上;舞象,謂舞武也。熊氏雲:‘謂用干戈之小舞也。’”
  也就是可以上戰場了。
  男孩子13——15歲稱舞勺之年
  舞勺之年指的是男孩子13——15歲期間.
  根據 <禮記> 的記載:勺,一種樂舞,古未成童者習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學習勺舞。

《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孔穎達疏:"舞勺者熊氏雲:'勺鑰也。'言十三之時學此舞勺之文舞也。"後以指幼年。又以舞勺代指十三歲。如孫科《革命逸史序》(馮自由着):“年逾舞勺,即加入興中會,親炙總理,從事革命。”當時馮自由年十四歲,稱“年逾舞勺”,是舞勺指十三歲矣。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20歲:弱冠、七尺、弱冠、始冠、及冠、冠歲、加冠、冠年
  弱冠、
  弱冠。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髮的,等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髮盤成髮髻,謂之“結髮”,然後再戴上帽子,在《説文》裏: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成人。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説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出處《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七尺
  (1).古代指二十歲。《周禮·地官·鄉大夫》:“國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徵之。”賈公彥疏:“七尺謂年二十知者,案《韓詩外傳》‘二十行役’,與此國中七尺同,則知七尺謂年二十。”
  (2).指身軀。人身長約當古尺七尺,故稱。南朝梁沉約《齊太尉王儉碑銘》:“傾方寸以奉國,忘七尺以事君。”唐李頎《古意》詩:“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清·田蘭芳《哀袁信庵(袁可立孫)》:“七尺桐棺停嘯史,一杯黃土瘞昂之。”清孫枝蔚《黃河舟中》詩:“七尺雖無用,臨深亦可驚。”阿英《袁中郎做官》:“不肖雖愚,豈以七尺易一官。”

弱冠
  弱冠。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髮的,等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髮盤成髮髻,謂之“結髮”,然後再戴上帽子,在《説文》裏: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成人。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説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出處《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及冠
  及冠(也稱加冠、弱冠):男子滿二十歲之後,舉行“及冠”之禮,表示已經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故名。這個是古代的説法,現代是成人禮,一般是18歲。清昭槤《嘯亭雜錄·軍機大臣》:“其下役,皆選內府中之童子,惟司灑掃。

冠歲
  冠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

加冠
  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成年。漢劉向《説苑·修文》:“冠者,所以別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厲其心。”後因以“加冠”指滿二十歲。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並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加冠禮的青年加冠。加冠後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並賜上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加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質做的緇布冠,表示從有參政的資格,能擔負起社會責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軍帽表示從要服兵役以保衞社稷疆土;最後加上紅中帶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禮帽,表示從可以參加祭祀大典。

冠年
  冠年,指男子二十歲,出自南朝梁慧皎《高僧傳·忘身·釋僧富》。

中國古代男子年齡稱謂大全 第2張

30歲(男):而立、立年、始立、始室、壯室
  而立
  而立,詞語,其意是指年至三十,學有成就。後來用“而立”指人三十歲的人。

立年
  “而立之年”的省稱。指三十歲。
  始立解釋
  (1)、謂三十歲。清吳偉業《海虞孫孝維三十贈言》詩之三:“始立何容減宦情?法曹有弟尚諸生。”
  (2)、猶始創。明吳從先《序》:“乃進而求蒼頡、沮誦於始立。遞夏商之記言、記事之分為二也。”

壯室引證解釋
  男子三十稱壯年,又值當娶妻室之歲,故稱“壯室”。《禮記·曲禮上》:“三十曰壯,有室。”鄭玄注:“有室,有妻也。妻稱室。”《舊唐書·劉祥道傳》:“壯室而仕,耳順而退,取其中數,不過支三十年。”唐蔣防《霍小玉傳》:“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迨君壯室之秋,猶有八歲。”宋阮閲《增修詩話總龜·幼敏門》:“李賀字長吉,唐諸王孫,七歲以長短之制名動京師……不幸未壯室而終。”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不惑之年
  不惑,亦稱作不惑之年,不惑的意思是遇到事物、事情能明辨是非而不疑惑。今用不惑或不惑之年指人到了四十歲的年齡

50歲: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及艾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
  半百
  半百,指五十。多用於年齡。語出唐杜甫《暮歸》詩:“年過半百不稱意,明日看雲還杖藜。”

知非之年
  説春秋衞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知命之年
  知道自己命運的年齡。指50歲。出自《論語?為政》。

51歲:“開六”
  五十一為六十紀數的開始,故稱五十一歲為"開六"。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花甲
  指60歲。花甲一詞出自中國古代曆法,以六十年為一循環,一循環稱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號繁多且相互交錯,又稱花甲。

耳順之年
  耳順之年,中國成語。耳順,亦稱作耳順之年,耳順的意思聽得進不同的意見或是清楚理解聽到的話。今用耳順或耳順之年指人到了六十歲的年齡。出於先秦·孔子《論語·為政》。

61歲:開七、華甲
  開七
  六十一為七十紀數的開始,因稱六十一歲為"開七"。

64歲:破瓜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古稀
  古稀是中國人自古指七十高齡的説法。它源於唐代大詩人杜甫《曲江二首》詩,杜甫吟詠道:“人生七十古來稀。”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杜甫慨歎人生苦短,能活到七十歲,自古以來十分稀少。“古稀”原有古來稀少,而今也不多含義;但是解作古來稀少,與過去不同了。醫學保健昌明,閲報見過百歲老人還侍奉着高堂老母的事,將來這有可能就不再是新聞了呢。

71歲:開八
  十年一秩,七十一歲為八十紀數的開始,稱為開八。同此,五十一歲稱開六,六十一歲稱開七

77歲:喜壽
  喜壽,七十七歲的雅稱。因“喜”字的草書近似豎寫的“七十七”,故得此名。

80歲:望八、杖朝之年

88歲:米壽
  米壽是我國傳統的壽稱之一:八十八歲的雅稱。因“米”字拆開,其上下各是八,中間是十,可讀作八十八,故名。此外在我國傳統的壽稱中,常見的還有“而立”、“花甲”、“不惑”、“古稀”、“耄耋”、“期頤”、“喜壽”、“白壽”、“茶壽”“卒壽”、“還歷壽”等。

80-90歲:耄耋之年
  八九十歲。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紀很大的人。耄耋之年,年紀十分大的時候。語出[漢]曹操《對酒歌》:“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六十曰耆;耆,指也。不從力役指事使人也。七十曰耄,頭髮白耄耄然也。八十曰耋;耋,鐵也。皮膚變黑色如鐵也。九十曰鮐背;背有鮐文也。或曰黃耇,鬢髮變黃也。耇,垢也。皮色驪悴,恆如有垢者也。或曰胡耇咽皮如雞胡也。或曰凍梨皮有斑黑如凍梨色也。或曰齯,齯大齒落盡更生細者如小兒齒也。百年曰期頤;頤,養也。老昏不復知服味善惡孝子期於盡養道而巳也。老,朽也。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

90歲:望九、鮐背之年
  鮐背之年
  鮐背之年,古人九十歲的別稱,泛指長壽老人。中國傳統醫學文獻裏,關於「天年」(人類自然的年壽)的記載------如黃帝《素問.上古天真論》道:「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靈樞經.天年》三度提到人的天年為「百歲」,還説「人之壽百歲而死」;又如《尚書.洪範篇》以百二十歲為壽-----推算人的自然年齡在一百至一百二十歲間,此與現代科學的測算大致相符,説明人類的自然壽命,是可以活到鮐背之年的。聞君誓天,餘愧無顏,願復善保南山南;聞君慟哭,餘聲不讀,願復善保北山北。

100歲:期頤、人瑞
  期頤
  指年齡在百歲及以上的老人。一百歲。稱百歲為"期頤之年。"期頤:百歲之人。源於漢時戴聖所輯的《禮記·曲記篇》:"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八十曰耄,九十曰耋……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

人瑞
  人瑞,瑞,通稱期頤或稱百歲人瑞,常指年紀100歲以上的人。由於德高望重人瑞常受敬重。美國當前是世界上人瑞最多的國家,在2005年有55000多人。日本是其次,有25000多人,沖繩縣的人瑞數量最多;1963年日本第一次統計時百歲人瑞僅有153人,40年間增加150倍。日本人瑞在他們的100歲生日,獲得日本首相授予的一個銀盃和一份證明,慶祝他們的長壽。9月15日命名了「敬老日」,為日本國家假日。

小結: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標籤: 稱謂 年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gu.com/jj/changshi/l70xx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