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妙知谷 >

家居 >生活常識 >

基諾族簡介 基諾族民族文化欣賞

基諾族簡介 基諾族民族文化欣賞

中國有很多的少數民族,他們聚居在中國的各個城市。基諾族也是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少數民族給我們的印象一直都是熱情好客、待人真誠,基諾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一起看看基諾族的簡介吧。

基諾族簡介 基諾族民族文化欣賞

歷史:基諾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基諾”是民族自稱,過去漢語多音譯為“攸樂”,意為“跟在舅舅後邊”,加以引伸即為“尊崇舅舅的民族”。1979年經民族確認,成為中國的第55個民族。

  人口:基諾族約有人口1.8萬人。

  分佈: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的基諾民族鄉。

  經濟:由於多種原因,基諾族的社會發展較為遲緩,直到50年代初期,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的村公社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種是其傳統的耕作方式。基諾族主要從事農業,種茶歷史悠久,有着名的普洱茶。

  基諾族風俗
  信仰: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尊奉諸葛孔明,相信萬物有靈。

  禮儀:基諾族待客真誠,在民間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習俗,即捕獲到獵物之後,凡是見到捕獲者的人,生時都可分一份,熟時都可去吃,直到吃完為止。飲酒也是如此,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

  習俗:在民間一直保留以酒代罰之習,凡違反了村規寨法或做錯了事的人,一般要罰其10碗酒,重者要罰當事人兩頭豬、百餘斤大米和幾十斤酒,請全村老少共餐一頓。過去基諾族有過成年禮之俗。孩子過成年禮時,要膘牛,牛肉用芭蕉葉包好,分送給寨子裏的各家各户,以示慶賀。

  禁忌:基諾族有許多不成文的禁忌,如:煮麂子頭時須在婦女睡覺後進行,產婦不能吃用銅、鐵鍋魚的飯;祭過寨神的食物,必須在村、社長門前煮食;祭山神的食物一定要在野外煮食,不準拿進寨;在民間有食雞肉可以治病之説。嬰兒滿月,其父要閉門烤一隻小雞獨食,當天父親不準講話,認為這樣可為小兒消災免禍。

  婚俗:男女青年結婚時,男女雙方都要殺豬請客,新娘進家後,公公要賞一隻雞腿。

  食俗:基諾族習慣於日食三餐,以大米為日常主食,雜以玉米、瓜豆等。家庭飼養的畜禽只在婚喪禮祭時才能宰殺。平時肉類來源多依靠狩獵。每年5--9月是基諾山的雨季,此間的菜蔬幾乎全靠上山採集,經常食用的有山藥、水芹菜、竹筍、魚腥草及各種菌類。其中以竹筍最為常見。基諾族普遍喜好飲酒,民間有不可一日無酒的説法。所飲用的酒大都是自家用大米或玉米釀製。基諾山是一個着名的產茶區,馳名中外的普餌茶是當地的特產,民間多喜喝老葉茶,喝茶時一般都將老葉揉炒後放入茶罐加水煮至湯濃方飲。在毛俄、茄瑪等寨的部分基諾族婦女中,有食一種當地特有的膠泥的習慣,有的老年婦女已食土成癖,一日不食就有不適,研究表明:這種膠泥中含有少量人體必需的銅、鐵、鈣、鋅等元素。典型食品主要有:芭蕉肉、全肉條等。還有竹筒燒麂排,油煎掃把蟲。

  喪俗:基諾族實行獨木棺土葬。人死後,挖獨木為棺,土葬於公共墓地,不留墳冢。墓表搭一小竹屋,內置竹桌,供死者家屬獻祭之用。家屬每天要到墓地的竹桌上去祭飯,有的甚至一日三次,持續一至三年。也有以守墓數月表示對死者的緬懷。

  基諾族文化
  語言: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無文字,過去多靠刻竹木記事。

  文學:基諾族的文化藝術多姿多彩、民間流傳着豐富的神話傳説、故事和詩歌。在神話傳説中,流傳較廣的是《瑪黑和瑪妞》、《女始祖堯白》等。前者敍説的是基諾族的創世紀,洪水故事和兄妹成婚。後者敍説的是堯白造天地後,撒茶籽在基諾山,使基諾族以種茶謀生。民間故事有反映純潔愛情的《兩個小夥子》,有反映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寶刀和竹笛》、《猴子和人》、《大姐和四妹》。基諾族詩歌分敍事詩和抒情詩兩種,反映的內容廣泛,格調含蓄而真切,生活氣息濃郁。

  名人:白忠明,雲南景洪人。基諾文化研究專家。現任《雲南民族古籍叢書》的副主編。他同時還是雲南民族理論學會常務理事和雲南省民族學會的理事。

  居住:基諾族民居為幹欄式木結構房屋,木構架、木板牆、茅草屋頂,一般為上下兩層,樓下一層無牆壁,用於堆放農具和柴火雜物,樓上一層是居住的正房。基諾族還保留着同姓合居的習俗,在一個父系大家庭的“大房子”內,有一個氏族總火塘,每個小家庭又有一個小火塘,有的“大房子”內居住着幾十甚至上百個小家庭,反映了父系大家庭的殘餘,引起了有關專家的注目。

  舞蹈:大鼓舞,這種鼓長約1.5公尺,直徑約80公分,兩面蒙以黃牛皮。基諾族人民對此大鼓極為敬重,在過去有專門放置大鼓的房子,不允許任意敲打或搬動。平日或是舞蹈時均將此鼓置於約一人高的木製鼓架之上。“大鼓舞”動作雖不復雜,但是每個動作都有名字,如:“烏攸殼”意為表示尊敬。其動作為左腳向左後方撤出,雙手於右側擊鼓,然後再換方向做。“二扯哥”意為歡樂的舞。動作為雙手輪流擊鼓,青年人跳時,手高抬時不過頭,老人跳時手臂高抬過頭低垂不過胯。“特莫阿米”意為節日的歌,是伴舞者站在旁邊歌唱時前後甩動雙手的動作。

  “竹谷能”,又稱“姑娘舞”。每當明朗的月光灑向基諾山寨,姑娘們便會相約着來到村寨空地一起歌舞。歌中唱道:“今晚是月亮出來的好時候,姑娘們快出來跳啊!……”他們將雙手互搭在肩上,圍成圓圈,上身向前稍傾,雙腳後跟左右擰動的同時臀部也隨之左右擺動兩下,然後沿逆時針方向走兩步。動作淳樸健美,很有特色。

  民歌:基諾族民間音樂也相當豐富。民歌有敍事歌、山歌、賀新房歌、哄娃娃歌、兒歌等。

  民樂:主要樂器有口弦、“畢吐魯”——二洞簫和二胡、“七柯”(用7個竹筒組成,有7個音階)、“塞吐”(大鼓)、硭和鈸等。

  基諾族服裝
  服裝:基諾族男女皆喜歡戴大耳環,耳環眼較大。他們認為耳環眼的大小,是一個人勤勞與否的象徵,所以從小就穿耳環眼,隨着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擴大。如果一個人的耳環眼小,則會被人認為是膽小、懶惰。基諾族男子穿寬褲,無領對襟白色外衣。

  女子挽發高髻,頭戴三角形尖帽,身背大麻布袋,在白背心上刺有各色圖案,外着無領長袖外衣,下穿黑色紅邊的合縫裙子。基諾族喜歡穿自織的帶有藍、紅、黑色紋土布,富有民族特色。

  基諾族娛樂
  節慶: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農曆臘月間進行。過年或祭祀時,家家都要宰殺畜禽置酒備肉,以傳統的剽牛活動最為隆重。做一種名為“克勒剎”的涼菜,與3只鳥和飛鼠乾巴等組成禮物,送給鄰近村寨的寨王家,並順頌讚美之詞。

  打鐵節:基諾語稱“特毛切”,是基諾族最隆重的節日,一般於每年農曆十二月舉行,歷時三天。節日第一天上午要舉行剽牛儀式,午後寨子裏的長者敲響牛皮大鼓,人們情不自禁地隨着鼓點圍着大鼓跳起粗獷的舞蹈,這就是基諾人歡慶豐收的“太陽鼓”舞。太陽鼓是基諾族最神聖的祭器和樂器,每個村寨一般都有兩面,分公鼓和母鼓。他們視太陽鼓為神靈的化身和村寨的象徵。祭祀太陽鼓,目的是祈盼它能保佑全寨人丁興旺、五穀豐登。

  新米節:亦稱“新米”。每年農曆七八月間,穀物即將成熟的時候,基諾族人就從田地裏採集一些新穀子、蔬菜和瓜豆,再殺幾隻雞,請親戚朋友到家裏共同品嚐新米、陳酒、鮮肉、綠菜,同時舉行一些儀式。人們邊吃邊唱,歡樂的歌聲常常通宵達旦。

  祭祀:祭祀活動有燒地祭、嘗新節和吃谷魂,每次祭祀一般都要殺豬、宰狗。狩獵祭要按獵獲物的大小、兇猛程度分為三個等級,祭視的規模也根據等級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所有獵物必須在祭祀後才能食用。

  小結:不管是基諾族也好,還是其他的少數民族,在民族文化中都是很重要的,在歷史的長河中,每一個民族都是有特色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gu.com/jj/changshi/m2om1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