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妙知谷 >

家居 >生活常識 >

關於佛教盂蘭盆節文化和歷史簡單介紹

關於佛教盂蘭盆節文化和歷史簡單介紹

如果跟大家説盂蘭盆節,大家可能不知道什麼節日,那麼要是説鬼節和他有聯繫,大家應該就明白了,畢竟大家鬼節聽得比較多,其實這是佛教中叫法,所以大家可能不瞭解。那麼大家想了解佛教中這個節日的文化歷史嗎?我們來看看下文。

關於佛教盂蘭盆節文化和歷史簡單介紹

佛教節日盂蘭盆節
  農曆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節”是我國佛教中兩個最大的節日之一,又稱為僧自恣日、佛歡喜日,是佛教徒舉行供佛敬僧儀式及超度先亡的節日。

  根據戒律的要求,僧尼在每年農曆的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必須結夏安居,即在此動植物生長繁衍期間,定居一處,一者可免傷蟲蟻,二者可專心誦經或禪修。至七月十五日則須各作自我批評或介紹修行,稱為“僧自恣”。經過三個月的專修,僧眾的功行必然大有提高,令諸佛歡喜,因此此日被稱為“佛歡喜日”。

  那麼這一天怎麼又成了盂蘭盆節呢?這還得從西晉竺法護譯的《佛説盂蘭盆經》説起。該經説:以神通第一着稱的目犍連尊者於禪定中見其亡母生餓鬼道中,雖使盡神通亦解除不了其母的飢餓倒懸之苦,於是向佛哭述。佛為説救濟之法:七月十五日是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你應在那一天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自恣僧,仗十方眾僧的威神道力救脱你的母親。目犍連依言而行,他母親果然脱離了餓鬼之苦。

  當目犍連問佛將來佛弟子是否也可以通過盂蘭盆供救度各人的父母時,佛説:從今以後,凡佛弟子行慈孝者,都可於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佛歡喜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以使現世父母增福延壽,過去父母脱離惡道。這裏的盂蘭盆,為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救倒懸”,意為救度亡靈倒懸之苦;盆是華言,指盛食供僧的器皿。此經一譯出,立刻受到敬祖先講孝道的中國人的喜愛。南北朝時,梁武帝首次在漢地創辦盂蘭盆會。如義楚在《釋氏六帖》四十五雲:“《宏明》雲:樑武每於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養,以車日送,繼目連等。”由於梁武帝的極力提倡,各階層人士無不效法遵行。此後的歷代皇帝以及百姓也都比較熱衷於這一佛事活動,並不斷豐富其內容,由此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盂蘭盆節,不妨稱之為“孝親節”。如在唐代,盂蘭盆供極為奢麗,往往飾之金翠,。當時長安城中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蠟、花瓶、假花果樹等,各競奇妙。

  常例皆於殿前鋪設供養,並伴有音樂儀仗,傾城巡寺隨喜,甚是壯觀;入宋以後,盂蘭盆會逐漸由以盆供僧轉變為以盆施鬼、放焰口超度亡靈的佛事活動,由孝親變成祭鬼,寺僧於是日募施主錢米,為之薦亡,後世更有放河燈、焚法船之舉,逐漸變成了一種民間習俗;元明時期,這類習俗仍十分流行,盂蘭盆會亦成為寺院每年重要行事之一。如元明本《紀住庵清規》雲:“七月十五日解制人事。此夜分啟建盂蘭盆勝會以濟幽爽,以報劬勞。此會亦須預出經單,請大眾隨意披閲。此會有開甘露門一罈,請依而行之。”

  明袾宏《正訛集》中曾加以辯正雲:“世人以七月十五日施鬼神為盂蘭盆大齋會,此訛也。蘭盆緣起目連,謂七月十五日,眾僧解夏自恣,九旬參學多得道者,此日修供,其福百倍,非施鬼神食也。施食自緣起阿難,不限七月十五。所用之器是摩竭國斛,亦非蘭盆。蓋一則上奉賢聖,一則下濟餓鬼,嚴可得混!”從中可看出明代以後與前説法有別,儀式內容與形式亦有些差別。對此,清代儀潤曾欲兩全其道,謂日獻蘭盆,恭敬三寶;夜施斛食,普渡鬼神。然而,由於種種原因,結夏安居制在我國未能得到全面有效地實行,僧自恣活動就更罕見了。而隨着僧人素質及地位的下降,道風不振,盂蘭盆會的徒具形式,由敬僧變為祭鬼的佛事也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了。

  目前,已有極少數寺院開始恢復和實行結夏安居的舊制,有的寺院在盂蘭盆節恢復了宣講《佛説盂蘭盆經》的法會。至於廣大信眾總願在這一天打齋供眾,並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或佈施還願,或放生,或求受三皈五戒、聽法師講經,或請僧人打普佛、放焰口等等。

  小結:這會大家應該漲知識了吧,原來這個節日在佛教中還有這樣的故事值得大家去了解,還真是開了眼界,大家覺得呢?

標籤: 蘭盆 佛教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gu.com/jj/changshi/o3qkj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