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妙知谷 >

家居 >生活常識 >

荊楚文化之楚國曆史文化的摘要

荊楚文化之楚國曆史文化的摘要

説到楚國相信有人馬上就想到屈原、端午、宋玉、項羽……楚國作為江淮流域的南方最大國家,在中國的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那麼,你知道楚國的歷史對荊楚文化有哪些影響嗎?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荊楚文化之楚國曆史文化的摘要

  在史學界,人們一般把熊繹被西周成王“封以子男之田”作為楚建國封號的開始。據《夏商周斷代年表》,周成王在位時間為公元前1042年——前1021年。從周成王時期到公元前223年秦滅楚止。楚國約有800餘年的立國曆史。我們今天所研究的楚國曆史文化,主要就是在這800餘年中楚地先民所創造、豐富和發展着的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是中華民族初步形成、中國文化基本定型的重要歷史時期,楚國在這一歷史時期中,作為江淮流域的南方最大國家,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中國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我國着名的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曾指出:“楚國八百餘年擴張經營,為秦漢創立偉大封建帝國準備了重要條件,七國中秦楚應是對歷史貢獻最大的兩個國家”。(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一冊第197頁,人民出版社1979年)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軍事等各個領域,楚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創造和貢獻,從而形成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楚文化。楚國先民“篳路藍縷”的進取精神,忠君愛國的思想理念,“撫夷屬夏”的開放氣度,兼收幷蓄的包容意識,“一鳴驚人”的創新能力,以及楚莊王、孫叔敖、屈原、宋玉等一大批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們所創造的精神文化產品,都深刻地影響着後人;楚國獨步一時的青銅治鑄工藝,領袖羣倫的絲織刺秀工藝,巧奪天工的漆器制髹工藝,義理精深的哲學,驚採絕豔的辭賦,汪洋恣肆的散文,五音繁會的音樂,翹袖折腰的舞蹈,恢詭譎怪的美術,都是十分寶貴文化富礦,使湖北成為中華民族和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在800年的發展歷史中,楚國的疆域從立國之初偏居今鄂西北荊山一隅的蕞爾小邦,經過春秋戰國時代的不斷擴張,逐步拓展到橫跨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廣大地區的泱泱大國,其疆域以今湖北為中心,擴大到河南、安徽、江蘇、山東、湖南、江西、陝西、貴州、浙江、上海等地。在楚國的強盛時期,楚莊王曾是春秋五霸之一,戰國七雄中楚國的疆域最大,是“地方六千餘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的“天下之強國”。(《資治通鑑》)西周時期最初立國到戰國中後期,楚國的都城和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始終在湖北境內,因而湖北可以説是楚文化的中心,積澱着底藴豐厚的歷史文化,是我們今天研究湖北文化省情最為重要的人文資源依託,代表着湖北文化省情的鮮明特色。現主要以湖北境內的楚國曆史文化資源為敍述對象,按時間順序對涉及楚國曆史文化的重大事件進行收集整理。

熊繹受封:約公元前11世紀初,周成王以子男之田封熊繹於楚蠻。熊繹以羋為姓,封丹陽。熊繹僻在荊山(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帶),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以桃弧棘矢為貢品供奉周王。

熊渠拓疆:約公元前10世紀末到9世紀中,周夷王時,王室衰微。熊繹的後代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乃興兵伐庸、楊粵,至於鄂(今武漢、鄂州一帶)。經過征伐和招撫,熊渠控制了江漢平原為中心的湖北大部地區,乃立其長子康為句檀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周厲王時,熊渠畏周伐楚,主動去其王號。

武王自立:楚武王熊通是楚國曆史上承前啟後、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國君。公元前704年,熊通率軍征服隨國。要求隨國赴周向周天子建議提高楚君的封號,遭周拒後大怒,遂自立為王。此後,歷代楚君皆稱為王,與周天子分庭抗禮。

首創縣制:進入春秋時期以後,楚武王對新佔領的地區不再採取分封制,而是創建縣制以加強管理。權縣(今湖北荊門市東南部),就是見於記載最早的武王時設立的縣,據顧頡剛先生考證,這不僅是楚國最早的縣,而且也是春秋時期的第一個縣。因此可以説,中國古代地方的縣級政權建設,是從楚國開始的。

遷建郢都:隨着疆域不斷向江淮地區拓展,偏避一隅的都城丹陽(其址有多種説法,一般認為以今鄂西北與豫西南的丹淅地區較為合理)顯然不能適應楚國發展的需要,遷都進入江漢平原已成為當時的楚國必須解決的軍政大事。而郢都(今江陵紀南城。另有説法認為宜城楚皇城是當時的郢都)無疑是最好的都城選址。關於楚始都郢的時間,不少專家認為,楚武王之前的若敖、分冒時期就已經開始了郢都的建設,武王繼續經營郢都的城建,並將其作為陪都而久居,楚文王即位後遂開始正式定都於郢 ,即《史記·楚世家》所説:“文王貲立,始都郢。”這與西周王朝在立國之初營建東都洛邑為陪都,直到東周初平王始定都東都的情況有近似之處。

楚地千里:公元前671年,楚成王即位後,為緩和與中原諸國的矛盾採取結好與國政策。“成王惲元年,初即位,布德施惠,結舊好於諸侯。使人獻天子,天子賜胙,曰:‘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中原各國)。’於是楚地千里”。這説明,楚成王時期已經成為邦畿千里的南方大國,並從政治上得到周天子的承認,獲得了真撫南方夷越地區的合法權力。

召陵之盟:楚國在江淮地區的迅速崛起,構成了對中原霸主齊國的嚴重威脅。為了遏制楚國勢力向中原擴張,公元前656年春夏之交(楚成王十六年),齊桓公率領齊、宋、魯、衞、陳、鄭、許、八個諸侯聯軍,“挾天子以令諸侯”,首先打楚的盟國蔡國,“蔡潰,遂伐楚”。但楚軍毫不示弱,與齊聯軍對峙於陘山(今河南偃城縣東南)一帶,就形勢而論,如果戰爭發生,雙方勝負均難預料,且時已到夏天,楚成王打算和解,派將軍屈完為全權代表赴齊軍談判。雙方達成協議,在召陵(今河南偃城縣東)訂立盟約,史稱“召陵之盟”。《左傳·僖公四年》載:“齊侯陳(列陣)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屈完及諸侯盟。”從這段記載看,屈完的機敏和剛強,表現了楚國的大國風度和強硬姿態,有理有據,實話實説,使齊桓公無可奈何,只好與楚訂立盟約,隨即撤軍。此次盟會,也使楚國避免了一場實力相當的戰爭,從而養精蓄鋭,為繼續北進中原保存了實力。

莊王平亂:自公元前623年晉楚城濮之戰楚國失敗後,中原諸侯紛紛倒向晉國一邊,楚對晉採取守勢。公元前614年,楚莊王即位,楚國面臨貴族爭奪王權的內亂威脅。在楚莊王即位之初的幾年裏,相繼發生了公子燮與子儀(即司馬鬥克)的叛亂(公元前613年)和若敖氏的叛亂(公元前605年)。楚莊王機智果斷地平息了內亂,滅了若敖氏,解除了貴戚大臣對王權的威脅,從而穩定了內部局勢。

滅庸之戰:公元前611年(楚莊王三年)秋,楚國發生大饑荒,周邊的部族邦國乘機向楚進攻。據《左傳·文公十六年》記載:“楚大飢,戎伐其西南,至於阜山,師於大林。又伐其東南,至於陽丘,以侵訾枝(這幾個地名已不可確考,大約在今湖北枝江一帶)。庸(今湖北竹山縣西南)人帥羣蠻以叛楚,麇(今陝西白河)人率百濮聚於選,將伐楚。”值此外患當頭,楚多方受敵威脅,形勢十分嚴峻。若晉等中原諸侯趁機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楚一方面加強北部邊防,封鎖了通往中原的門户,即所謂“申、息之北門不啟”,一方面採納大夫尤賈的建議,出兵攻打實力最強的庸國,以示楚軍的強大,一旦打敗庸國,其他附庸的小國必定降服。果然不出尤賈所料,楚軍出兵十五日,百濮即撤走。楚軍進至句巫(今湖北丹江口市西部),命大夫盧戢黎進攻方城(今湖北竹山縣東)。楚大夫師步為麻痺庸軍,採取佯敗驕敵之計,七戰七退,誘敵深入,退至臨品(今湖北丹江口市境內)與莊王會師後,取得秦、巴兩國幫助,又與“羣蠻”結盟。完成戰爭準備後,莊王乘庸軍不備,命子越自石溪、子貝自仞(兩地均為今湖北丹江口市境內)分兩路夾擊,庸兵敗國亡。據軍事史專研究,滅庸之戰是中國古代戰史中創造兩路分進、合進一點的最早戰例。

觀兵問鼎: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八年)楚莊王率軍伐陸渾之戎(在今河南嵩縣及伊川縣鏡),到達洛水。楚軍在東周都城洛邑郊外列兵佈陣,史稱“觀兵於周郊”,周定王被迫派王孫滿慰勞楚軍,歷史典故“觀兵問鼎”就源出於此。《左傳》、《史記》等文獻對此事均有記載。《左傳·宣公三年》記雲:“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夫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九鼎”是周朝權利的象徵物,莊王問鼎不僅是對周王朝的輕蔑,也“示欲逼周取天下”(杜預注)。但王孫滿“在德不在鼎”的理論很有説服力,於是莊王引兵而退,從而留下了“觀兵洛郊、問鼎周室”的一段佳話。

莊王稱霸:公元前598—596年,楚莊王先後取得了攻陳、攻鄭、晉楚之戰和伐宋、滅蕭等戰爭的勝利,飲馬黃河,稱霸中原,使楚國進入了立國以最為輝煌的全盛時期。當此之時,中原諸侯莫不重足而立,屏息而聽,晉人不敢南渡黃河,齊人不敢西逾泗上,秦人不敢東過崤山,鄭、宋、陳、蔡諸小國唯楚莊王馬首是瞻。而且,楚莊王去世之後,楚國仍然維持強盛局面社會仍然安定,這樣的霸業,實非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以及他的同時代人所能比肩。

吳師入郢:公元前506年(楚昭王十年),吳國、蔡國、唐國聯合伐楚。吳軍舍舟於淮汭(河南潢川縣淮河彎曲處)登岸,會同蔡、唐兩國軍隊由豫章(今安徽六安、河南商城一帶)向楚國漢水地區推進。楚以囊瓦、沈尹戌等率軍在夏州(今湖北漢口)以西漢水南岸佈防,與吳軍隔漢水對峙。沈尹戌建議囊瓦率主力依託漢水阻止吳軍,自己北上,集合方城(河南方城縣東)外楚軍襲擊吳軍後路,焚燬淮河吳船,然後還軍阻塞大隧(黃峴關)、直轅(武勝關)、冥厄(平靖關。三關均在河南、湖北交界的武勝附近),斷吳後路,形成對吳軍的南北夾擊之勢。但囊瓦在沈尹戌北上後,企圖獨獲成功,竟改變原定作戰計劃,搶先渡漢水進攻吳軍,在小別(武漢漢陽附近)至大別(大別山)之間連續三戰均未取勝。十一月十九日,兩軍在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一説在今湖北漢川以北)對陣。吳王弟夫概率所部五千人首先襲擊楚囊瓦軍,囊瓦軍敗逃,致楚全軍潰亂,吳王闔閭乘勢掩擊,楚軍大敗。吳軍乘勝追擊,至清發水(今水),待楚軍半渡進擊,大敗楚軍,至雍巫(今湖北京山西南)增援之楚軍,連續五戰皆勝,於二十九日佔領楚都郢(湖北江陵紀南城),楚昭王奔隨。

吳起變法:戰國初年,楚國在同三晉(韓、趙、魏)的戰爭中接連失利。楚悼王在位期間(公元前401—前381年),於公元前388年任用吳起為令尹,在楚國實行變法改革。吳起在楚國的變法比商鞅在秦國的變法早了近30年,其變法的基本宗旨是打破宗法血緣貴族的統治,調整社會關係,富國強兵,重振楚國霸業。具體措施是:整頓吏治,秉公執法,革新習俗,規定收回封君子孫三代以上者的爵祿,對於疏遠的公族,一律革除其公族屬籍,裁免庸官宂吏,削減官吏奉祿,並將節餘下來的財力用於擴充和訓練軍隊。同時強令舊貴族移居到地廣人稀的地區開墾,以削弱他們在中央和地方的勢力。悼王任用吳起變法起得顯着成效:”南征百越,擴境蒼悟;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但由於吳起的變法損害了楚國大多數貴族勢力的利益,遭到了朝中的貴族的激烈反對,待支持變法的悼王一死,貴族大臣即發政變,射殺吳起並中王屍。楚國的改革就此中斷。繼位的肅王雖然按楚律將射殺吳起並中王屍的70餘家貴族夷宗滅族,但並未將悼王實行的改革繼續下去。從此楚國失去了發展的活力,終於一蹶不振,政治日益腐敗,走上亡國之路。

白起拔郢:公元前278年(楚頃襄王二十一年),泰國大將白起率軍攻下楚國都城郢,史稱“白起拔郢”。隨後,秦軍又乘勝向東攻下了竟陵(今湖北潛江市西北)、安陸(今湖北安陸南),向南攻到洞庭湖附近。白起還下令放火焚燒了在西陵(今湖北宜昌市南)的楚先王陵墓,以打擊楚國的軍心士氣。秦國在郢建立了南郡,封白起為武安君(今湖北南漳有武安鎮),這一帶成為秦國版圖。楚頃襄王郢都亡命北逃,先到城陽(今河南息縣西北),後將楚都遷到陳(今河南淮陽縣),亦稱郢陳。到楚考烈春(今安徽壽縣),直至公元前223年為秦所滅。

荊楚文化之楚國曆史文化的摘要 第2張

  附:楚國曆史大事記
  約公元前12世紀末:鬻熊至周,事西伯姬昌(周文王)。

約前1042—前1201年:周成王以子男之田封熊纖於楚蠻,都丹陽。

約前10世紀末至前9世紀中: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封其三子為王。

前799—前792年,楚君自稱為“公”:楚國冶鑄業初具規模,已能鑄造成組編鐘。熊鄂作楚公逆(鄂)博,銘文有“唯八月甲申,楚公逆自作……”等語,其文字風格與用語同於中原地區。楚歷以數詞紀月、干支紀日,亦與周、魯相同。

前764年,熊儀卒,被尊為“若敖”。楚君始有諡號。

前741年,蚡冒卒,弟熊通殺冒之子而代立。

前710年,楚師屢次北伐。蔡侯、鄭伯會於鄧,始懼楚。

前704年,熊通自立為“武王”,此後,楚君皆稱為“王”。

前698—691年,武王克權,使鬥緡為權尹,楚國始建由楚王直轄的縣級政府機構。

前689年,楚都正式定在郢 。

前671年,楚成王為結好於諸侯,遣使聘於魯,又納貢於周。周惠王賜胙,令楚“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

前656年,楚與齊等國訂立“昭陵之盟”。

前642年,楚成王着力經營銅礦的開採與銅器的冶鑄,已能大量製作青銅禮器、兵器、樂器及生產、生活用具。鄭伯始朝於楚、楚成王賜以金(銅),既而後悔,與之盟:“無以鑄兵!”

前638年,楚、宋戰於泓。宋師大敗。

前637年,晉公子重耳一行由鄭至楚,楚成王以上公之禮享之。

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楚軍失敗,晉文公稱霸中原。

前614年,楚莊王即位。

前606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觀兵於周疆”,問鼎之輕重大小。

前597年,晉、楚戰於邲,晉師大敗。楚莊王為中原霸主。

前591年,楚莊王卒。其子審即位,是為共王。

前584年,楚大夫申公巫臣因內部矛盾叛楚投晉,為晉通好於吳,晉、吳結成聯盟,吳始伐楚,楚國面臨兩面作戰不利局面。

前575年,楚、晉鄢陵之戰(今河南鄢陵境內),楚軍失利,共王一目被射傷。

前560年,楚共王卒,長子昭立,是為康王。楚共王時,楚工匠在鑄銅工藝中已採用分範合鑄分鑄法,並率先使用蠟模,用以鑄制繁複的銅器。共王晚年所鑄楚王熊審盤,捉手、耳、足鏤空,形制複雜,全用失蠟法鑄成。

前548年(楚康王十二年),楚令尹子木使司馬掩治軍賦。掩“書土田,度山林……量入修賦,賦車籍馬”,對楚國的土地和人口狀況進行了一次普查。

前545年,楚康王卒,子熊麇即位,是為郟敖。郟敖四年,康王弟王子圍殺郟及其二子。王子圍即位,是為靈王。

前535年(楚靈王六年),靈王即位後便大興土木,為章華之宮,國人負擔沉重。

前531年,楚靈王大城陳、蔡、不羹,賦皆千乘。

前529年,楚靈王不恤民力,窮兵黷武,導致內部自相殘殺,楚靈王也在亂軍中自縊。其子棄疾即位,是為平王。

前522年,楚平王荒淫無道,讒臣費極當權。平王殺伍奢及其長子伍尚。太子建、伍員(子胥)奔吳。

前516年(楚平王十三年),楚平王卒,太五壬立,是為昭王。次年,伯州犁之孫伯丕奔吳,國人怨謗令君。九月,令君子常殺費無極,以取悦於國人。

前511年(楚昭王五年),吳始用伍員之謀,以三師輪翻襲楚,楚師疲於奔命。

前506年(楚昭王十年),吳、蔡唐結盟伐楚。吳師連敗楚軍,五戰及郢。楚昭王棄郢,濟漢,入於雲中旋至鄖,由鄖奔隨。楚大夫申包胥如秦乞師,哭秦庭七日七夜,終於感動秦王,出兵援楚。

前489年(楚昭王二十七年),昭王卒於城父,其子章立,是為惠王。昭王好劍,曾令楚鑄師風胡子請吳之干將、越之歐冶子鑄作名劍龍淵、泰阿、工布。楚工匠為克服生鐵性脆易斷裂的弱點,發明了鑄鐵柔化技術,使生鐵鑄件變成韌性鑄鐵,以之鑄制鐵劍及其他兵器。秦人稱讚“楚人鐵劍利”。楚國鐵製農具鋤頭、鍤、鐮刀等在江、漢一帶相繼使用,促進了楚境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發展。

約前488—486年(楚惠王元年至三年),惠王以子穎為太師。楚任不齊、公孫龍先後至魯、從學於孔子,孔子儒家學説逐漸影響於楚。

前479年(楚惠王十年),楚太子建子勝(被勝為白縣縣公,稱白公勝)入郢,殺子西、子期於朝,劫惠王,欲自立為王。葉公沈諸樑率方外楚師入郢,與國人合攻白公勝。勝兵敗而自縊死。

前433年(楚惠王五十六年),楚惠王為曾侯乙作鍾、博鑄銘:“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陽,楚王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於西陽,其永持用享。”

前432年(楚惠王五十七年),楚惠王卒,子中立,是為簡王。

前408年(楚簡王二十四年),簡王卒,子熊當立,是為聲王。

前402年(楚聲王六年),盜殺聲王,其子熊疑繼位,是為悼王。

約前389年(楚悼王十三年),楚在縣一級政權上置郡,以郡守為一郡之長。吳起由魏至楚,任宛守,為楚北境軍政首腦。

約前388—382年(楚悼王十四至二十年),悼王以吳起為令尹,實行變法。楚國扭轉了自聲王以來屢敗於韓、趙、魏的不利局面,連戰皆捷,諸侯畏楚之強。

前381年(楚悼王二十一年),楚悼王卒,反對變法的諸貴族攻吳起,射殺吳起並中王屍。太子臧立,是為肅王。按楚律,“麗兵於王屍者,盡加重罪,逮三族。”肅王盡誅射吳起而傷王屍的貴族,坐射起而夷宗者七十餘家。

前370年(楚肅王十一年,楚肅王卒。無子,弟良夫立,是為宣王。

前364年(楚宣王六年),楚天文學家甘德觀測天象,發現歲星(木星)旁有橙黃色小星(木衞三),當即作了記錄:“單閼之歲,攝提格在卯,歲星在子,與女、虛、危晨出夕人,其狀甚大,有光,若有小赤星附於其側。“這一發現比伽利略於1610年用望遠鏡發現木星衞星要早近兩千年。

約前363—359年(楚宣王七至十一年),肅、宣以來,楚西侵,自漢中南有巴、黔中。

前341年(楚宣王二十九年,齊將田忌奔楚,宣王郊迎,封之於江南。次年,秦孝公封衞鞅於商,南侵楚。楚宣王卒,子商立,是為楚威王。

前333年(楚威王七年),越王無強伐楚,楚威王興兵反擊,大破越,殺無強,盡取故吳地,滅越。此時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時人譽為“地方五千裏,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天下之強國。”

前329年(楚威王十一年),威王卒,子槐立,是為懷王。威、懷之時,楚絲織品已有絹、綈、紗、羅、綺、綿、滌、組、緙等多種,其色彩豔麗,工藝繁複,已使用提花機織錦。官府管理織造和印染的機構有中織室、東國織室等。

前312年(楚懷王十七年),楚與秦戰于丹陽,楚軍大敗,被斬甲士8萬人,失漢中郡。懷王怒起全楚之兵復攻秦,又敗於藍田(今陝西藍田縣鏡)。韓、魏聞楚師盡出遂趁火打劫,出師南襲楚,至於鄧(今河南鄧州市境)。楚師懼而退還。

前299年(楚懷王三十年),秦昭王約楚懷王會武關。懷王不聽屈原等人勸阻,而從之蘭之言,西入秦。秦扣留楚懷王,並要挾楚割讓巫與黔中二郡,懷王弗許。楚太子橫由齊歸郢,立為王,是為頃襄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

約前298—297年(楚頃襄王元至二年),屈原心繫懷王,疾王聽之不聰,讒諂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憂愁幽思,寫成着名的抒情長詩《離騷》。

前296年(楚頃襄王三年),楚懷王卒於秦,秦歸其喪於楚。楚人哀憐懷王,如悲親戚。楚絕秦,國人皆怨子蘭,子蘭短屈原於頃襄王,王怒而放逐屈原。

約前282—281年(楚頃襄王十七至十八年),楚將莊喬出黔中,後西入滇池(今雲南境)一帶。

前278年(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拔郢,東據竟陵,攻安陸,西取夷陵,燒楚先王墓。頃襄王兵散北逃,旋遷都於陳。屈原自沉於汩羅江。

約前271——264年(楚頃襄王二十八至三十五年),楚子思於壽春南興建芍陂,引水灌田,不憂水旱。

前263年(楚頃襄王三十六年),頃襄王卒,子完立,是為考烈王。考烈王以黃歇為令尹,賞賜淮北十二縣地,封為春申君。

前256年(楚考烈王七年),楚滅魯,春申君以荀況為蘭陵令。

前248年(楚考烈王十五年),春申君獻所受封之淮北十二縣為郡,旋被考烈王改封於江東(今江蘇蘇州),春申君因城故吳墟,營建宮室,自為都邑。

前241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楚畏秦逼,由陳遷都於壽春,命曰“郢”。

前238年(楚考烈王二十五年),楚考烈王卒,子悍立,是為楚幽王。

前228年(楚幽王十年),幽王卒,葬於壽春東。國人立幽王弟猶,是為哀王。哀王立二月,其庶兄負芻之徒黨殺猶及太后。負芻被擁立為王。

前223年(楚王負芻五年),秦將王翦、蒙武攻楚,虜負芻,楚亡。

前222年—221年(秦王政二十五—二十六年),楚遺民南公流浪於民間,着《南公》31篇,預言:“楚雖三户,亡秦必楚。”後來的事實證明推翻秦朝暴政的主力陳勝、吳廣、項羽、劉邦均系楚人。

小結:以上都是在荊楚大地上發生的歷史事件,對荊楚文化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多到星座360網來逛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gu.com/jj/changshi/7de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