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妙知谷 >

情感驛站 >親情 >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批不得、罵不得、吼不得?底層原理你必須懂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批不得、罵不得、吼不得?底層原理你必須懂

簡要回答

孩子就像一粒種子。
真正的教育,是看到他內在的情感需求,給他足夠的心靈營養,讓他自由地發揮天性。剩下的,就是靜待花開。
最近看到一個家長的留言,特別揪心。
寫作業了,孩子還一直玩遊戲,她看不過去就批評了幾句,也罵了孩子。
結果孩子一氣之下,説要去跳樓,要死給她看……雖然悲劇沒有發生,但那之後,她心裏特別不安,不理解為什麼孩子會這樣。
是孩子太脆弱了嗎?
前不久,深圳就發生一起真實的悲劇。
孩子年僅12,是知名財經博主宋清輝的大兒子,在被老師通報批評後的第二天,墜樓身亡。
據孩子父親的回憶,孩子生前學習壓力很大,剛上初中成績並不理想。
墜樓前一天,還因為作業做得不理想捱了一頓批,沒想到,孩子就做傻事了。其實現如今,類似的新聞屢見不鮮,每一個生命的逝去,都是對家庭最沉重的打擊。
很多父母認為,以前自己是孩子時,做得不好挨批評多正常。
甚至還能知恥而後勇,改過自新,不斷讓自己變得更好。
而現在很多孩子,説不得,罵不得,説多一點就尋死覓活,拿死來要挾。
同樣是挨批評,為什麼有的孩子長進,有的孩子卻想不開自盡?
或許答案,可以從下面兩個案例中看出來。

第一個故事的主人公,是17歲的吳獻強。
從小調皮叛逆的他,最不缺父母的打罵和數落。
鄰居家的孩子學習好,父母就拿來做對比,指責他不好好學別人,怪他不爭氣。和別人發生衝突,父母問都不問原因,就認定是他的錯,回家就打。
就連寫作業,父母能輕聲細語陪弟弟完成,對他,卻是稍有不對就各種指責。
父母的整天批評,讓他內心積攢了無數不滿。
漸漸地,他封閉自己的內心,不再跟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而是把專注力全放在手機上。
早上起牀,躲在被窩裏玩手機;在家無聊,呆在廁所回信息。
一天跑好幾趟廁所,晚上刷手機刷到深夜。
如此一來,父母更加按捺不住了,只要有機會,就逮住他不停講道理。
見他手機一響就拿起來,爸爸乾脆下死命令:讓朋友別再發信息過來。當着家裏弟弟的面,父母更是一個勁埋汰他,拿他老玩手機説事。
媽媽想單獨好好和他聊,不承想張口閉口全是嫌棄他懶惰、不思進取。
看似大家説的都是為了他好。但他卻實在聽不下去了,眼裏攢滿了淚水,一個猛地起身,飛奔到頂樓想一躍而下……有誰,能讀懂他內心的憤怒和絕望?
有些批評,根本無法使孩子進步,反倒分分鐘把孩子逼上絕路。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批不得、罵不得、吼不得?底層原理你必須懂

第二個故事,是身邊一位朋友分享的。
朋友從小就是別人嘴裏的“笨小孩”,動作慢,手腳笨,想東西也不夠靈活。
四五年級背古詩,別人從頭到尾一氣呵成,不帶喘氣順利背完。
他,要麼背錯幾個字,要麼把兩首古詩混到了一起。
每次出成績單,都讓他覺得難堪。
有一次,他語文考了20分,心想媽媽一定很生氣。
懷着被罵的心情走進廚房説出成績,沒想到,媽媽只是笑着問他:是不是很難?
然後陪他分析原因,耐心輔導他該怎麼學習。
後來上初中,他結識了一幫“兄弟”,為了贏得大家的喜歡,他偷家裏的錢買東西給大家吃。
甚至還協助“兄弟”偷學校小賣部的東西。
直到被學校發現,他被通報批評,父母才知道原來他闖下那麼大的禍。
但考慮他是初犯,平時也沒有過分的行為,媽媽並沒有大發雷霆,也沒有給他貼上“小偷”的標籤。
而是單獨約他在房間裏談,隻字不提“偷”這個字。
問他和“兄弟”的關係怎麼樣,和他溝通什麼是做人的原則和底線。
分享完這些之後,媽媽才開口問他,有什麼打算,如果要賠,家人怎麼樣都會幫他的。
那一次,給他的觸動很大。
他以為自己劣跡敗露,一定會成為“人人喊打”的壞孩子。
沒想到,媽媽會這樣愛他,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並相信他能改好。
後來,他主動遠離那些“兄弟”,全副心思投入學習,憑藉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重點高中。
其實孩子犯錯,父母批評的方式決定了他人生的走向。
即便他問題再多,個性再叛逆,正確的引導,足以翻轉他的未來。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批不得、罵不得、吼不得?底層原理你必須懂 第2張

看完這兩個故事,不難看出這兩種教育方式:
一個是讓人羞愧,一個是讓人反省;
一個是隻知道説教,一個是跟孩子共情;
一個是有條件愛孩子,一個是無條件接納孩子。
第一個故事裏的吳獻強,沉迷遊戲固然不對。
但父母心裏早已給他貼上各種負面標籤,不管他做什麼,就算無所事事,也被説在玩手機。
稍微抵抗反駁,受到的批評就更嚴重。
不可否認父母是愛他的,但一個孩子,又怎能從父母的嫌棄、否定和指責聲中,聽到“爸爸媽媽很愛你”的心聲呢?
第二個故事裏的孩子則不一樣。
他也犯錯,但父母並沒有過分地斥責或處罰他。
而是給他機會自我反思,並在批評中,讓他感受到父母深刻的愛。
李玫瑾教授説過:“孩子的感受,很多時候都是父母的態度決定的。”
面對孩子的問題,如果父母只知道訓斥,不停打擊,孩子根本不可能願意親近父母,朝着父母期待的方向發展。
只有給孩子多多的愛,讓他知道不管自己多糟糕,父母也同樣視自己為寶貝。
他才能在父母正確的教育中幡然醒悟,改變自己,成就自己。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批不得、罵不得、吼不得?底層原理你必須懂 第3張

養娃不是馴獸,而是種樹
心理諮詢師凌想曾説:
養娃,不是馴獸,而是種樹。
她引用了教育家杜威對“訓練”和“教育”的觀點,值得千萬父母深思:
“訓練,是通過外部環境的刺激,讓人的行為發生變化。
就像訓練老鼠走迷宮、狗熊作揖一樣。
而教育,是通過引導,讓孩子認同做事的共同目標,從而產生內在的驅動力,主動自覺地去做事。”
現實中,太多父母錯把教育當成教訓,就像馴獸師一樣。
當孩子犯錯時,只關注錯的行為和後果,動輒批評、打罵,甚至言語攻擊。
根本看不到孩子背後的行為動機和內心需求,更談不上從孩子行為背後,反思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真正的教育,是看到孩子本身。
哪怕他犯了錯,也能放下成見和評判,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批不得、罵不得、吼不得?底層原理你必須懂 第4張

他會越來越優秀
錯誤的批評,起不了教育孩子的效果。
唯有適當的、正確的批評,才對孩子有幫助。
想引導孩子意識到問題,並及時改正,不妨採用“三分鐘原則”:
一分鐘聆聽
《以家人之名》中,李爸得知女兒和別人打架被投訴上門。
當時他是這麼做的:
在女兒開口之前,他沒有根據對方家長的説辭下任何定論,而是認真聽女兒説打架的原因。即便是女兒打人在先,他也沒有不停説教,而是讓女兒先宣泄完情緒,再慢慢教育引導。
好父母要學會聆聽。
尤其是孩子犯錯時,蹲下來先聽孩子説,或許我們會看到一個和自己想象的,截然不同的世界。
一分鐘批評
一個小男孩回家時,出於調皮,把電梯裏每一個樓層的按鈕都按了一遍。
媽媽得知後,態度非常強硬,堅持要陪他給每一户人家登門道歉。
本來男孩沒覺得什麼,但被媽媽這麼一教育,終於真正意識到問題,承認錯誤。
其實孩子成長中,犯錯在所難免。
但父母的職責,就是要不斷修正他的是非觀,告訴他哪些可為,哪些不可為。
好的批評,從不以貶低自尊為前提,而是讓孩子真正吸取教訓,規避問題,知道以後怎麼做。
一分鐘鼓勵
記得有一次女兒打翻了牛奶瓶,灑得滿地都是。
當時我批評了她之後,看到她滿臉的委屈,便停了下來,説了一句“媽媽不怪你,相信你下次不會了”。
話音剛落,只見女兒臉上多雲轉晴,瞬間輕鬆很多。
這件事給我很多反思:
其實孩子犯錯,挨批評後心情十分低落,這時父母的鼓勵,能讓他感受到愛和温暖。
給他足夠的鼓勵,就是讓他知道,犯了錯不可怕,只要改正就好。
但不管怎樣,他都是父母最愛的孩子。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批不得、罵不得、吼不得?底層原理你必須懂 第5張

看過這麼一句話:
若批評沒有了“愛”,則教育就沒了温度,只剩下滿嘴的説教和拒絕。
《放牛班的春天》裏也有一句提醒千萬父母的台詞:
“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温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
孩子不乖的時候,正是他最需要愛的時候。
所以,請和善對待孩子成長中的每一個問題,用心聆聽他的每一個聲音。
用愛温暖他,再來講道理。
一個沐浴在愛和接納裏的孩子,才能像一顆種子,破土、發芽,茁壯成長。
點個「贊吧」,和您共勉。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批不得、罵不得、吼不得?底層原理你必須懂 第6張
標籤: 底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gu.com/qgyz/qinqing/96g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