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妙知谷 >

家居 >生活常識 >

走後門一詞怎麼來的?

走後門一詞怎麼來的?

民間有幾個關於“走後門”的傳説。流傳最廣的是北宋年間哲宗死後,徽宗即位,宰相蔡京為打擊舊黨,規定其子女不得出仕。一次宴會上,藝人們藉機演了這樣一幕戲:一個大官處理公務時遇到哲宗時期的一千貫俸錢,這個大官説:“那就從後門搬進來吧!”這裏明顯含有諷刺蔡京的意思,“走後門”也因此而來。

走後門一詞怎麼來的?

“走後門”一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意為請託辦不正當的事情。但這種請託真要從“後門”進去嗎?最早這個俗語又出自何處呢?比較流行的説法認為,這個典故出自北宋年間。

這一熟語據説出自北宋年間。相傳北宋徽宗繼位後,以蔡京為相。蔡京上任後,拼命貶謫和排斥哲宗朝的舊吏,規定其子女不得為官和入京,甚至連其詩文也不準流傳。蔡京的這一做法引起了人們強烈的不滿,民間對此多有譏嘲。在一次朝廷宴會上,聰明的藝人們藉機在筵間演出了這樣一幕戲:一個大官據案中坐,傳判各事。有個和尚要求離京出遊,可是由於其所持的戒牒是哲宗年間的,結果被判令還俗;一個道士遺失了度牒請求補發,但是由於他是哲宗年間出家的,故立即被剝下道袍,復為百姓。這時,一個屬官上前低聲問道:“今國庫發下的俸錢一千貫,皆為舊時錢文,如何處置?”這個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説:“那就走後門、從後門搬進來吧!”

但也有認為“走後門”一詞來自隋代。據酒徒新書《家園》中描述:隋朝官府衙門都是坐北朝南。如果職位很高,可攜帶家眷上任,則妻兒老小通常都被安置在衙門後宅裏。日常公務活動,客人走前門,只有私交甚好的朋友或者晚輩才從後門進入。後來貪腐之風漸盛,請託者為了掩人耳目,就從“後門”進入。“走後門”一詞也由此而來。

還有人説“走後門”一詞來源於宋朝的包拯,由於當時前門守衞森嚴,守門官吏經常索要賄賂。於是包拯想出一個辦法:打開後門,讓老百姓可以隨意來告狀。這裏的“後門”為褒義,有“方便之門”的意思。由此可見,“走後門”一字意味着某種方便,最初可能不是貶義詞。但由於很多交易都見不得光,經常通過“後門”來完成,久而久之就逐漸轉化為一個貶義詞,喻指利用不正當手段達到個人目的。

走後門一詞怎麼來的? 第2張

當然這些只是民間傳説。不過,在南宋吉水人羅大經所撰的《鶴林玉露》一書中卻有“留後門”一條。其文曰:“鑾輅親征,事大體重,固宜進退有據。若論兵法,則置之死地而後生矣,豈預留後門哉?留後門,則士不死戰矣……今若直前,萬一蹉跌,退將安託?要須留後門,則庶幾進退有據。”從引文中我們不難看出,書中所説的“留後門”是指“留退路”的意思。而在明人王一鶚的《總督四鎮奏議十·舉劾四鎮將令疏》一文中亦有“開後門”一詞:“佔公匠六十餘名,各色營造私開後門,物議沸騰。”這裏的“開後門”是指在房屋的兩側或後面開一些小門,以方便人們出入。

“走後門”一詞所概括的意思原本是由“走門”、“走門子”、“走門路”、“走便門”等詞語來以表達的。但是由於“走後門”一詞比“走門路”等詞更富形象性,所以它一經出現,很快就成為漢語詞彙中的一個後起之秀,在民間廣為傳播,並被人們頻繁使用。

標籤: 走後門 一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gu.com/jj/changshi/8zrg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