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妙知谷 >

家居 >生活常識 >

中國陝西西安八大怪

中國陝西西安八大怪

西安八大怪是指陝西省的關中地區出現的八種獨特的漢族民風民俗。可不是八個8個奇怪的人喲,那具體是哪八怪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操作方法

(01)第一怪:麪條寬得像褲帶擀厚、切寬,把醋調酸,吃一碗,耐一天。陝西盛產小麥,當地人民以麪食為主。一根麪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一根麪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説,一頓吃8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關中人吃麪,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裏,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裏,飽嗝一打,頓時渾上下都是力氣,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中國陝西西安八大怪

(02)第二怪:鍋盔大得賽鍋蓋硬麪鍋盔像鍋蓋,出門乾糧人好帶。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麪糰放進頭盔裏,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槓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外焦裏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壞。這個鍋盔很大,也很厚,吃的時候要張着大嘴,那自然也要瞪着眼睛,所以這種鍋盔又叫“瞪眼鍋盔”。鍋盔要數“乾縣鍋盔”好。

中國陝西西安八大怪 第2張

(03)第三怪:有了辣子不吃菜關中人,脾氣怪,辣子加饃不就菜。都説湖南人和四川人能吃辣子,但他們和陝西人比起來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他們拿辣子當佐料,陝西人拿辣子當菜。陝西特有的一種“秦椒”被稱為“辣椒之王”,關中人沒菜、沒油、沒肉都可以,惟獨不能沒有辣子。賈平凹在散文裏寫到:“八百里秦川黃土飛揚,三千萬兒女高吼秦腔,端一碗撈麪喜氣洋洋,沒放辣子嘟嘟囔囔”。一根線辣椒,一口咬下半截下飯,直辣得齜牙咧嘴,唏唏噓噓,大汗淋漓,覺得這樣才過癮。

中國陝西西安八大怪 第3張

(04)第四怪:老碗小盆分不開關中漢,真實在,老碗盆盆分不開。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縣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莊前、樹下,男人們就端着大老碗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着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晚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中國陝西西安八大怪 第4張

(05)第五怪:家家房子半邊蓋房子半邊蓋,屋檐滴水不流外。無論是在縣城還是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據説因為陝西幹早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裏,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又因,在近百年來陝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於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歷史。

中國陝西西安八大怪 第5張

(06)第六怪:板凳不坐蹲起來站着腰疼,坐下窩,圪蹴説話最受活。圪蹴是方言,意思就是蹲下。受活是快活之意。一邊吃飯,一邊欣賞外面的風景。有時也是比比看誰家的飯做得好,有什麼特色菜。這是對屋裏頭的(意即家庭主婦)的誇耀,讚美。也有的説是,誰家沒在外面吃飯,就可能是家裏揭不開鍋了,出來吃飯就證明家裏殷實。民以食為天嘛。

中國陝西西安八大怪 第6張

(07)第七怪:婦女帕帕頭上戴蹚土多,太陽曬,出門帕帕頭上戴。蹚土指過去交通多為土路,人車馬行走的多了,路面上有一層久經踩踏的粉塵狀的浮土,極易飛揚。帕帕指手帕,或手絹。秦處西北,黃土千丈。每西北風起,皆黃塵漫天。若是天晴道幹,則日光強烈,久曬灼人。故鄉間女子、老太太,每出門皆頭上頂戴一手帕,防塵、防曬、方便、實用,女**美,天性之使然,一舉多得。久而久之便成為地域之民俗景觀。

中國陝西西安八大怪 第7張

(08)第八怪:秦腔大戲吼起來拉絃索,敲桄桄,自娛自樂喉秦腔。陝西的特有戲曲大家都知道是秦腔,秦腔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京劇、豫劇、河北梆子等等都是起源於秦腔,所以被尊為是“百戲之祖”,也被譽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秦腔的特點是高亢激昂,強烈急促,扯開嗓子大喊一聲,當地稱為“掙破頭”。當年周總理來到西安易俗社看完秦腔後,説了一句話:“精神可嘉,但要注意身體”。外地人開玩笑説,唱秦腔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身體要好,一免累病了;二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下壞了;三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塌了。

中國陝西西安八大怪 第8張
標籤: 八大 西安 陝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gu.com/jj/changshi/gqdz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