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妙知谷 >

愛好 >書畫音樂 >

怎麼學習《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怎麼學習《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蘇軾在密州時所作。這首詞反映了作者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説明作者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當時雖已41歲,並且身處遠離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對現實、對理想仍充滿了信心;另方面,由於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實現,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對現實產生一種強烈的不滿,滋長了消極避世的思想感情。不過,貫穿始終的卻是詞中所表現出的那種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怎麼學習《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操作方法

(01)一、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稱大蘇,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02)二、背景介紹 這首詞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這一時期,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這一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轉眼已七年未得團聚了。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03)三、原文呈現:《水調歌頭》  作者:宋朝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怎麼學習《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第2張

(04)四、註釋 【水調歌頭】:詞牌名。本文選自《東坡樂府箋》(商務印書館1958年版)  【丙辰】即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宮闕】指月中宮殿,闕,古代宮殿前左右豎立的樓觀。  【歸去】回到天上去。  【瓊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仙宮。  【不勝】禁受不住。  【弄清影】弄:賞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種舞姿。  【何似】哪裏比得上。  【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朱閣:硃紅的華麗樓閣。綺户:雕飾華麗的門窗。月兒轉過硃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指人自己)。  【但願】但:只。  【千里共嬋娟】共:一起。嬋娟指月亮。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亮對人不該有什麼怨恨,為什麼它老是在人們離別時圓呢?何事,為什麼。

(05)五:作品欣賞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説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説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把酒問天這一細節與屈原的《天問》和李白的《把酒問月》有相似之處。其問之痴迷、想之逸塵,確實是有一種類似的精、氣、神貫注在裏面。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  下片懷人,即兼懷子由,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硃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這裏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麼遺憾的事啊!於是詩人便無理地埋怨明月説:“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無理的語氣進一步襯托出詞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於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gu.com/ah/yinyue/6mejx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