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妙知谷 >

家居 >生活常識 >

瑤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瑤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瑤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瑤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瑤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中國的廣西、湖南、雲南、江西等地,是一個人口比較多,自身民族特別保留比較完整的民族。那麼關於瑤族的傳統節日,你具體都瞭解多少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瑤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瑤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瑤族春節
  時間與漢族春節相同,不同地區、族系的節日活動有差異。各地瑤族通常在十二月中旬即開始準備過年,或出山購置年貨,或做年糕、把把,或殺年豬宰鴨等。除夕晚上全家團圓,一些地方的盤瑤除夕晚上有先給狗吃一團把把的習俗。初一凌晨象徵性地朝吉利方向出行,並摘些青枝綠葉回來。十萬大山一帶山子瑤除夕深夜由村老做法事封寨,初一清早開封,村老帶頭鳴槍,燃放鞭炮。然後各家來到河邊“買新水”以求吉利。年節中,各地瑤族民間有走親訪友的習俗,且有唱山歌、跳長鼓舞、演耕作戲、打陀螺、舞獅等活動。節期各地長短不一,最長的延續到正月十五日。白褲瑤在春節期間,演耕作戲,每三人為一組,一人扮耕牛拉犁,一人扮農夫扶犁,一人扮田公挖山造田,三人載歌載舞,以示喜迎春耕,預兆豐年。

放牛出欄節
  又稱“狂歡節”,早先,居住在廣西大瑤山和粵北崇山峻嶺中的瑤族青年男女,在農曆正月初二,不論有無對象,都可出外唱歌求愛,不加約束,如有未婚青年在過去接受過對方信物,又決定斷絕戀愛關係,就須在這天將原物歸還對方。人們常帶有鬆把果品等食物,在外野餐。這一節日,成為青年男女歌舞狂歡、尋求佳偶的傳統佳節。

忌鳥節
  又稱趕鳥節,瑤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曆二月初一日舉行,這是為了紀念古代瑤族人民用歌聲吸引鳥雀,保住剛播種的包穀種子免遭鳥雀啄食,取得豐收的歷史。相傳,很早以前,江華山區,林木茂密,鳥雀很多,常常成羣結隊地飛來糟踏莊稼,把播下的種子也啄出吃光。後來,人們發現歌聲能把鳥雀引走,於是在正月最末這天,便唱歌把鳥雀引上白頭山。鳥雀為美妙的歌聲所陶醉,當它們醒來時,已過半年,瑤山獲得了豐收。財主為了向官府邀功,謊報他養的畫眉引走了鳥雀。第二年正月最末這天,官府派人調查,耕山人個個閉門烤火,喝茶,沒人唱歌引鳥。結果鳥雀仍然到處飛行,這使財主在官吏面前出了醜,並受到責罰。第二天,即二月初一,耕山人才唱起動聽的山歌,把鳥雀引到白頭山,鳥雀迷戀歌聲,又一醉半年,瑤家又獲得豐收。從此以後,瑤族同胞就把二月初一這天定為“趕鳥節”。這一天,方圓五六十里的瑤家山寨的男女,都穿上盛裝,扎着彩色頭帕,撐着青布做的傘,聚會在約定的山頭。

他們對坐在青草坪或巖頭上,對唱情歌、山歌、猜字歌、謎子歌。青年們利用對歌的方式,尋找知音。老年人則在家裏,把連夜春出的糯米把把捏成銅錢大小,戳在竹枝上,插在田頭、地尾、天井邊和神堂上,任鳥雀啄吃,因此名叫“鳥仔把”。據説鳥雀啄了把把,就會把嘴粘住,不會糟踏五穀了。有的地區則在每年秋末春初時,裝設“鳥盆”引誘小鳥到盆中洗澡喝水,中計的小鳥就被預先塗刷在盆邊上的膠粘住,去毛後和米粉及食鹽等密封在壇罐中製成“鳥醉”,別具風味。小孩子們也往往如自由的小鳥,到處品嚐各家風味。這天男人們一般也不下地勞動,有的人則結伴上山打鳥。晚上,成年人往往過寨串火塘,各家必定用“鳥仔把”款待。大家互相問候,聊天談家常,祈禱不發生天災人禍,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在一些瑤族集中的小山(如湖南江華瑤山),節日活動更為豐富,四鄰八村的人彙集在一起,有的做買賣、有的鬥雞,也有走親戚、交朋友的,充滿節日氣氛。

分龍節
  廣西壯族自治區金秀大瑤山和湖南省南部瑤族節日,時間在農曆五月立夏後的辰日。
  分龍節在盤瑤支系裏是一個大節日,這一天家家殺雞或買肉供神,請師公一人在大門內對天祈禱,祈求龍神收拾耗子,保護莊稼,這天不做工,也不許上山砍柴和挖土,犯忌則會遭天早。
  人們認為這一天屬龍日,各地瑤族都有許多禁忌。茶山瑤忌挑糞筐和備箕過門,否則當年農作物遭早。坳瑤人不下田幹活,認為下田會使禾苗受災,如果五月有三個辰日,則只過前兩個。山子瑤認為節日挑糞會觸怒龍神,挖土會使水源枯竭。湖南江華瑤族這一天不曬衣服,以免得罪龍神不下雨。

新米節
  又稱嘗新節,每年在穀物成熟的季節舉行,具體時間各地不同。湘南、桂北一帶多在農曆六月;金秀大瑤山在農曆九月;十萬大山一帶則在農曆八月。節日時候,正值田裏的穀物成熟待收,人們歡欣鼓舞,家家户户殺雞殺鴨,煮酒備菜。各村社集體祭祀雷神等神,並品嚐新糧,慶祝豐收。當日早上,每家從自己的田地中摘些剛成熟的穀穗回來,去殼後與舊米合鍋煮熟,全用新米煮飯則更好,俗稱“新米飯”。新米煮熟後,必須讓狗先吃,以表敬意,瑤族民間普遍傳説谷種是狗帶來的,反映了瑤族以龍犬為圖騰加以崇拜的遺風。一些地方還要祭祖,感謝祖先的庇佑,使得穀物豐收。然後,全家圍坐一起品嚐新米飯。

目蓮節
  又稱七月半,月半節和中元節等,各地瑤族普遍重視此節,時間在農曆七月中旬,有的地方在上旬即開始,節期長短不一。屆時,人們殺雞備肉,做把把,釀好酒,舉行各種祭祀儀式,緬懷祖先的功德。金秀瑤族自治縣茶山瑤,花籃瑤、坳瑤等支系均在七月初七日舉行迎接祖先回家儀式,燒紙設供祭拜。七月十四日祭祀完祖先後就送祖公出門,祭祖這天人們不下田幹活。花籃瑤此日忌開玩笑,以示莊重二坳瑤在恭送祖先時有焚燒紙衣給祖宗受用的習慣。
  紙衣數量只能是三件、五件、七件或九件,多的送與剛去世的父母,餘則按祖公輩分,越遠越少,燒紙衣時,還要把祖先的名字逐個念出,家人在旁屏息靜聽,其目的是要後人牢記祖先名字,不忘記祖宗。

盤王節
  又稱跳盤王、做盤王、還盤王願等,廣西、湖南、廣東、雲南等省區崇奉“盤王”的瑤族傳統節日。各地瑤族過節時間不一致,通常在冬季農閒時,桂北、湖南、粵北瑤族多選在農曆十月中旬至春節期間。1984年8月,各地瑤族代表彙集廣西南寧,定每年農曆十月十六日統一過盤王節。盤王節歷史悠久,早在晉幹寶的《搜神記》中已有記載。盤王節的早期形式,與瑤族歷史上的圖騰崇拜,祖先祭祀活動有關。盤王是瑤族支系盤瑤傳説中的始祖,他是一位大智大勇的英雄。古時候,“番王”擾亂邊境,“民受欺凌國受辱”,朝中卻無一人挺身而出,只有中旬至春節期間。1984年8月,各地瑤族代表彙集廣西南寧,定每年農曆十月十六日統一過盤王節。盤王節歷史悠久,早在晉幹寶的《搜神記》中已有記載。盤王節的早期形式,與瑤族歷史上的圖騰崇拜,祖先祭祀活動有關。盤王是瑤族支系盤瑤傳説中的始祖,他是一位大智大勇的英雄。古時候,“番王”擾亂邊境,“民受欺凌國受辱”,朝中卻無一人挺身而出,只有名叫“盤瓠”的龍犬敢揭黃榜,自告奮勇殺敵衞國。盤瓤龍犬咬死了番王,拯救了國家與民族,被招為國王的驗馬。為了變成人形,要讓烈火蒸七天七夜,由於公主心切,第六天就揭了蓋,故盤瓤龍犬頭上和腳上的毛未脱盡,只好用布帶把頭和腳裹起來。盤王與公主結婚後,依山而居,男耕女織,生下了六男六女。有一天,盤王上山打獵,被一隻羚羊用角撞下山崖,不幸身亡,他的子女為了悼念父王,便用泡桐樹製成鼓,將羚羊皮蒙做鼓面,擊鼓以示悲憤。
  與這一神話傳説融為一體的民族祭祀活動—敬盤王,千百年來一直在盤瑤中流傳。
  節日時間一般三天兩夜,也有長達七天七夜的。活動可各家單獨舉行,也可以多户聯合或同宗族進行。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有跳長鼓舞,唱《盤王歌》(歌中敍述了盤王的業績,眾人在古歌聲中緬懷盤王,神情肅穆莊重)、歷史歌、愛情歌、生產歌等。有的地方還有打花棍,放花炮以及請戲班子唱戲等活動。過去,有的瑤人,每隔若干年要還一次“盤王願”舉行誦經作法,殺牲祭祖。跳盤王是節日必須表演的一種傳統民族舞蹈,“跳”即舞之意,跳盤王是指人們載歌載舞以謝盤王的恩德,並祈求盤王保佑子孫安泰。黃泥鼓舞是跳盤王的主要舞蹈。
  它以一面母鼓,八面公鼓為主,母鼓鼓身短而粗,公鼓鼓身長而細,鼓身皆繪有寓意吉祥的花紋。八位瑤族姑娘,拿着絲巾圈成外圈,並隨着鼓聲翩翩起舞。公鼓與母鼓配合默契,有時母鼓在前,公鼓列成一排在後,有時公鼓將母鼓圍在中央,有時相互交錯,鼓聲節奏分明,舞者舞姿敏捷,圍觀的人們也不時發出陣陣喝采聲。
  盤王節現在已被定為整個瑤族的統一節日,節日期間,不僅各地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各主要聚居區還定期組織範圍不等的民族盛會,吸引區內外、國內外賓朋前往參加,使之從一個民族傳統節日發展成為具有文化經濟等多重功能的節日。

還清兵願
  廣西壯族自治區恭城縣瑤族節日,“清兵”即清除兵禍之意,十二年一次,每逢子年舉行,歷時三日。屆時裝壇上祭,唱歌頌神,每一個程序都是在歌聲中進行,宛如一次山歌盛會。
  節日結束時,還要聚眾開席宴飲。還願的目的在於祈禱盤王保佑人丁興旺,天下太平。

銅鼓節
  廣西壯族自治區田林一帶瑤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初三至三十日舉行,其中以初三、三十這兩天為高潮。初三,是揭鼓典禮,人們把頭年埋在地下的兩個銅鼓挖出來,擺在坪子中央,揭鼓活動由村寨中最有威望者主持。屆時,全村寨的男女老幼,身穿節日盛裝,帶上豬肉、糯米飯、米酒來到鼓坪。銅鼓一挖出來,喚吶、長號齊奏,鼓聲大作,人們圍着銅鼓翩翩起舞。鼓手站在兩個銅鼓之間,用一根粗藤製成的鼓褪,有節奏地交叉着擊打銅鼓,為人們伴舞,人們熱烈慶賀銅鼓節開始。到三十日,全寨人又集中到一起,舉行收鼓儀式,人們把銅鼓重新埋人地下,同時宣告一年一度的銅鼓節結束。

做浪節
  瑤族娛樂性集會,農曆正月初四日,居住在廣西羅香,龍軍一帶的坳瑤,不論男女老少,換上新衣,梳裝打扮,早飯後,以村寨為單位齊集赴會。一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歡聲雷動。
  做浪的活動場所稱為“浪坪”。各村人到齊後,由長老一人對大家進行講演,先述祖先遷徙故事,然後宣讀“石牌規約”條文,並詳加解釋,名叫“講絡”,目的在於讓全族人知道祖宗歷史,不忘先人創業的艱難,瞭解公共規約,遵守社會秩序。講演完畢,各人將帶來的食品聚集起來佈置一次野餐,然後,鳴鑼敲鼓,放鞭炮,散會。會後,青年男女趁此機會廣泛交際,興致勃勃地對歌。

禁風節
  廣西壯族自治區臨桂縣瑤族節日,每年農曆正月二十日舉行。傳説很久以前的一個正月二十日,一陣罕見的狂風把莊稼房屋都颳倒了,寨子也遭了殃。一位白髮老翁告訴瑤族同胞,這是被聲音激怒的風神作怪你們趕快敬奉並祈求風神保佑吧,以後每到這個時辰都要注意禁風、禁聲。瑤族同胞照老人的話去做,風神果然息怒了,寨子免去了更大的災難,後來,每逢農曆正月二十日,人們都禁風、禁聲,敬奉風神。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就要在這一天離開寨子,到附近沒有本民族同胞居住的廟坪墟過節。他們在正月十九就做好準備,把稻草打個十字結,壓在田頭、屋角,以示壓住聲音。把洗乾淨的衣服鋪在地上,而不是晾在竹竿上,以免風吹髮出聲音,惹得風神發怒。正月二十日這一天,人們集會舉行祈禱儀式,祈求神靈保佑當年不刮咫風,保證莊稼正常生長。節日裏,人們除舉行祭祀活動外,還要進行舞獅,對唱山歌等娛樂活動,有的地方還演彩調劇。禁風節是一個民族團結的節日,當瑤族同胞離去時,各族鄉親站在木樓上目送他們的身影,祝願他們的生活平安幸福。

浪希節
  瑤語,意為“合在一起種愛地”,廣西壯族自治區巴馬一帶瑤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立春日舉行。屆時,青年男女成羣結隊,互派代表,訂立“浪希結”盟約,其內容大致有:第一,參加者必須心懷誠意,不得中途退出。第二,在浪希結期間,白天勞動,夜晚對歌,親屬不得干涉。第三,男女交往要熱情大方,不得説下流活,唱傷情歌。第四,在浪希結期間,有人受傷或患病,大家集資醫治,使其早日健康等等。在盟約商定好之後,男子們每人出錢購買二隻雞,五斤豬肉和糯米酒,煙葉等作為禮品,由三至五人代表,與女方正式定約。浪希結這天,為挖地下種的吉日,男女雙方身着節日盛裝,女的手提糯米飯,肩扛鋤頭,腰挎繡花簍。
  男的手持鐮刀,帶上豬肉,燒雞等,與姑娘們一起結隊上山合攏種愛地,然後勞動之餘,對歌談情,歡樂聚餐,在生產勞動和文娛活動中,共同播下農作物的種子和愛情的幼苗,也是一個歡度青春的節日。

春社節
  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瑤族支系紅瑤民間傳統節日,每年二月二十八日·、二十九日舉行。節日期間,紅瑤羣眾要到村旁的山上找一塊較平坦開闊的地方煮粥吃,大家按性別、年齡分成若干組,老人已婚婦女可留在家裏。有的寨子青年矛女有互相走訪的習俗。春社節也是當地瑤寨封蘆笙的日子,自此以後到秋收,禁止吹蘆笙。

歌節
  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勝各族自治縣瑤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日舉行。這一天,當地瑤族羣眾舉行打油茶、唱山歌活動。當地所唱的山歌有序歌、茶歌,敬歌等。形式靈活多樣,有對唱、合唱以及教唱等。當地有“山上紅花綠葉襯,瑤寨油茶伴山歌”的俗諺。相傳從前瑤家開山種地,春耕秋收,翻山越嶺,累得背弓腰彎。天上神仙憐其艱苦,又被其勤勞精神所感動,於是扮成過路商人來幫助瑤人,在人們的扁擔和揹簍上繫上一根麻繩,重擔一下變得輕悠悠了,然後又讓大家坐下歇息,教大家唱山歌,唱來唱去,忘了疲勞。這天恰好是農曆三月初三,後來瑤家人為了感謝神仙的幫助,將此日定為傳統的歌節。

紅衣節
  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勝紅瑤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或四月初八舉行。紅瑤是因其繡工精巧、色澤鮮豔的衣裳而得名。節日這天,姑娘們都穿上自己最漂亮的“紅衣”來參加活動。她們身穿紅衣,胸掛銀牌,腰扎七彩帶,頭戴黑色菱形方巾,未婚的紅瑤姑娘,頭髮交叉、盤桓、平繞在頭上,包頭巾時要在前額露出菱形,已婚的女子,頭髮則交替盤繞,在額前盤一個髮髻,菱形藏在頭巾裏,有了這頭飾上的菱形標誌,男女青年交往時就不會找錯對象了。

插秧節
  瑤族傳統農事節日。解放前,居住在大瑤山金秀河沿岸的茶山瑤,於農歷四月春耕搶插時,各村的男女青年穿起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集體插秧。春插先在金秀河下游的美村開始,一般以家族為單位,一村插完再到另一村。從下游往上游,逐漸搶插到北部山區的各村,直到族內的全部水田插完為止。春插期間,男女青年們白天一起勞動,晚上對歌作樂,呈現出一派節日歡騰景象。“插秧節”,繼承發揚了瑤族人民互相幫助的傳統美德,有助於發展農業生產,也為瑤家走親訪友,暢敍親情提供了機會。

牛頭王生日
  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地區部分瑤族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當地瑤族傳説這天是牛頭王的誕辰日,因此要給牛吃糯米飯,讓牛停止勞作,休息一天。花籃瑤族每家做一至五斤黑糯飯,並用豬肉、魚祭祖。全州、灌陽一帶的瑤族這一天要備酒,宰雞,吃黑糯米飯,為牛過生日,祝牛不生疾病,長得健壯。紅瑤在這一天不許使用牛,還要給牛吃一團糯米飯,人們還用烏拉葉,楓樹葉煮黑糯米飯吃。平地瑤、山公瑤均煮紅飯(甜飯)祝賀牛的生日。

洗澡節
  廣西壯族自治區忻城、上林、馬山、都安等地瑤族節日,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日舉行。節日上午,各家各户都有人帶着刀子和小鋤頭,上山採集各種植物的葉、莖、根、皮、花、果,即所謂“百草藥”。採草藥必須在上午進行,因為人們認為這個時間空氣清新,陽光充足,是一天中最吉利的時候。百草藥採回之後,洗淨晾乾,等到下午五點左右,由家裏一位年紀最大,身體健康的老人將草藥剁成小節,放進一個大鍋裏,用清泉水煮沸後將草藥撈出,然後將鍋裏的百草藥水舀到一個大缸裏,加人適量食鹽,等藥水温熱時,全家人依老少年齡各舀一盆去洗澡。用百草藥水洗澡,令人渾身舒爽·,據説可祛百病,增強體質,但洗後兩天之內不能用清水沖洗,否則起不到防病避邪的作用。民間傳説洗澡節是紀念一位健康長壽的瑤族老人的,據説老人從十五歲起,每年五月初五都洗一次百草藥水澡,活了一百三十九歲。

粽粑節
  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瑤族紅瑤過的節日,每年農曆五月十四日舉行。節前,各家各户浸泡糯米,準備過節。節日當天,每家都包粽子,殺雞宰鴨,全家人聚餐宴飲。如宰殺大量雞、鴨、鵝,也有請各處親朋好友來家共享的習俗,滾見鄉紅瑤過去還有扯藤的古風。

半年節
  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勝各族自治縣瑤族節日,每年農曆五月十四日舉行。節日到來之際,人們包粽子,舉行傳統的紀念活動—打旗公。這一天就像他們在歌裏唱的那樣:“每年五月大端午,鑼鼓喧天人紛紛,四面八方來慶祝,妖魔鬼怪掃出門。”打旗公活動,民族色彩獨特,體現了瑤族人民不畏強暴的性格。相傳當年紅瑤的祖先,從很遠的地方遷徙到了這裏。
  官府常常派兵前來敲榨勒索,土匪更是不斷搶掠騷擾。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他們採取遷回戰術,讓老人、孩子留在寨子裏迷惑敵人,青壯年上山埋伏,準備打敵人個措手不及。時值端午,老人們一邊蹲着包粽子,一邊注意寨外的動靜,時刻準備讓孩子們向親人報信,後來青壯年們用石塊打敗敵人,那一天,大家圍着髯火歡慶勝利,並把這個日子定為“半年節”。此後,每到“半年節”,就要舉行打旗公活動,旗公象徵扛旗的敵人,是捱打的角色,代表着敵人失敗捱打。過“半年節”必須要包粽子,而且依然保留着當年蹲着包粽子的習慣。打旗公活動由“敵”、“我”雙方組成。敵方是由寨老們在身強力壯的中年人中,選出兩名來扮演“旗公”。我方是由數百名13歲以下的兒童組成,扮演抗敵者,他們手拿泥巴團,在旗公必經的路線上設一關卡,將泥團擲向“敵人”,也就是“打旗公”。當旗公跑完了整個路線時,幾乎變成了泥人。
  打旗公活動除有紀念祖先的含意以外,還有一層現實意義,那就是析禱豐年。當旗公跑過田地時,田的主人就放響一串鞭炮、備上一份薄禮,禮不在多,主要是要真心真意,目的是求祖先帶來好收成。

打泥沱節
  又稱大端午節,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勝各族自治縣瑤族節日,每年農曆五月十五日舉行。
  節前,人們在村前高坡上搭一座樓,樓上插小旗三面,各村預先捐款贈物作為獎品。節日那天,男青年聚集後,搶着爬登樓頂,以奪得第一旗者為獲頭功,取得第二、三面旗者為第二、三名。他們得旗後,要帶旗沿着村內街路奔跑,儘量經過各户門前,而各家各户則將事先準備好的泥沱向這些得勝者砸去,舉旗者既要躲閃擲來的泥蛇,又要快跑。被砸中者往往引起歡笑。舉旗者在村中跑完一圈,回到原來奪旗的樓下領獎。全村無論老少,在泥沱仗中都興高采烈,最後在一起聚餐併為得獎者敬酒祝賀。

夕九節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西一帶瑤族節日,每年農曆五月二十九日舉行。節日期間,各村寨殺豬宰羊,釀酒添菜,人們穿上民族盛裝,擂響牛皮鼓。這天,人們還要走親訪友,共慶佳節。
  當地瑤族相傳,原先他們住在平原地區,因為異族統治者欺壓驅趕,不得不舉族遷徙。當他們歷盡艱難險阻,通過了“暗洞”和“亮洞”,來到現在生活的地方安營紮寨後,才想起忘了過年,於是他們便按照年節習俗,舉行了一次節日活動,以求能夠安居樂業,這一天正是農曆五月二十九日,後來便定這天為夕九節。

供田節
  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勝各族自治縣瑤族支系紅瑤人的民間節日,每年農曆六月初六日舉行。傳説古代瑤人由於忙於農耕狩獵,忘了祭神,玉帝就派兩個瘟神下凡到瑤山散佈瘧疾等病懲罰瑤人,要過了年才可返回。有一天,兩個瘟神在樹下談話,説下凡後忘了日月不知何時過年,被瑤族老人聽見後回瑤村商議,決定在農曆六月初六這一天,家家殺牲做菜,敲鑼放炮,四處撒上石灰當作下雪,孩子們到處喊“過年了”,瘟神被騙提前返回天上,使瑤家人得到安康。這一年,因田地裏撒石灰,莊稼長得很好,所以每年農曆六月初六就要舉行“過半年”的節日。過去當地的瑤族開墾新田,每處都選一塊較大的田為“田娘”,即眾田之母。凡是有田孃的人家,在六月初六這天,要殺一隻鴨子,祭供田娘,祈求保佑穀物豐收。清早,主人家就把鴨子殺了,煮熟裝在籃子裏,然後再帶上一壺酒,三支香,三個酒杯,一疊紙錢,一根扎有紙花的蘆竹,為“田娘”獻酒,焚香燒紙錢祭拜。去供田的人,手裏拿一草標,表示不能與其他任何人講話。供田的鴨子,不給外人吃,吃鴨子時家門插草標,表示正在吃供田鴨,希望別人不要進人屋內。其他人家也在此日祭地頭神天公地母,這天,所有田裏插彩色旗,以求莊稼豐收,免遭災害。

禾魂節
  廣西壯族自治區十萬大山一帶瑤族支系山子瑤民間節日,每年農曆六月初六日舉行。節日當天,全村各户人家派出一人,帶着香、米、紙、肉等往村中社壇祭祀社王、盤王,以求招來禾魂,五穀豐收。如果此時田中禾苗長得不好,則必須到田頭去祭祀土地公與禾神。節日裏,家家做滋粑吃。

中年節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縣瑤族支系白褲瑤傳統節日。白褲瑤民間一年中有兩次重要的節事,農曆正月初一為大年,六月三十日至七月二日為中年。過中年之前,各家各户自釀米酒,殺雞買肉,在家休息幾天,勞累了半年的人要在這幾天盡情地吃喝玩樂,富裕的人家還要殺豬宰羊,邀請結拜為“夥計”、“老同”的其他民族兄弟到家裏作客飲酒,與其共慶佳節。

祭盤古郎節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縣大瑤寨一帶瑤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三十日或七月初一日舉行。瑤族民間相傳,盤古郎是盤古皇開天闢地之後,他妹妹招的夫婿。盤古郎首創墾田種地,並且管理天下耕作農事,調節雨水,保護禾苗,所以後人立廟敬奉他。舉行大祭時,要殺牛、豬、雞做祭品,祭牛分水牛和黃牛兩種,閏年供黃牛,平時供水牛。祭祀事宜包括通知村寨羣眾,請魔公接神等。由當地的廟老頭人掌管,祭祀經費由集體籌集,請神是祭祀的重要內容。請神後,須給魔公四五斤豬肉及雞、牛腸、米等。其餘大部分祭品,一半由各家各户派代表一人,在廟中聚餐,一半則由各户帶回家去。祭祀盤古郎意在祈求保佑風調雨順,人丁興旺。如祭祀後仍然風雨不調、人畜不安,廟主就要將盤古郎的石像倒置在廟內,以表示人們的憤怒和對其的懲罰。

求禾花節
  廣西壯族自治區金秀瑤族自治縣羅運地方瑤族坳瑤支民間節日,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舉行。節日中,人們要做一次集體祈禱。各村各户分成幾個小組,各自準備酒肉供品,分別到各個神廟去祭祀神靈,保佑莊稼豐收。此時正是稻穀開花抽穗灌漿季節,故稱這次祭祀活動為求禾花。祭祀完後各户要留一人在廟裏聚飲,俗稱吃眾。

祭雷廟
  廣西壯族自治區都安瑤族自治縣瑤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曆九月到十月間擇日舉行,具體活動由管廟人籌辦。雷廟實際是當地瑤族羣眾集體崇拜的一種奇異的大樹,平時不準砍傷神樹。祭祀時間、事宜確定後,大家殺豬宰羊,到村邊祭供雷廟樹神,各種費用由全村各户平均負擔。祭祀活動結束後,老人們將祭肉煮吃,稱之吃“雷廟肉”。青壯年男女不冶掛吃,因為他們認為吃了以後不生孩子或生畸形兒。

犬王節
  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勝各族自治縣同列屯瑤族花瑤支過的節日,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當夭,各家各户都半夜起牀,準備好過節吃的酒肉和雞粥,待到天邊放亮的時候,由家長帶領全家老少,依次從餐桌底下鑽過,鑽過之後才可以進餐。當地瑤族認為,鑽桌子底是紀念傳説中的犬王的。

祭甘王
  廣西壯族自治區金秀瑤族自治縣瑤族民間節日,節日時間因族系不同而不統一。花籃瑤在每年農曆十二月底舉行,坳瑤則在每年的五、八兩月舉行。節日期間,各村寨舉行隆重的祭祀甘王儀式,殺豬殺雞供獻,祭師在甘王廟主持法事。祭祀之後大家按户平均分配祭祀用的豬肉,或在廟前聚餐,或帶回家中。節日中,還有遊神的風俗,即把甘王廟中的神像抬出來巡遊,儀式非常隆重,遊神時禁止人們下地勞動。民間傳説甘王姓羅,是南朝時期當地古車村壯族人,他自幼喪父,後來親手打死了生母,此事激怒天神,他匆忙將母屍放在經陰陽先生指點可出陰王的墓穴,後來他便成了一個能使法術的神人,天神對他也奈何不得。據説他曾經撒豆成兵,幫助南朝皇帝擊退了敵人,因此被封侯立廟,明朝時又加封為王,遂為當地各族羣眾供奉。

遊神
  又稱劉大娘出遊,廣西壯族自治區金秀瑤族自治縣瑤族節日,當地茶山瑤、花籃瑤、坳瑤、山子瑤等支系普遍過此節,過此節時間各支系不一致。茶山瑤三年一次,時間在農曆八月禾苗長胎的時候;坳瑤每隔一年在八月舉行;山子瑤三至五年舉行一次,時間在農曆六月初六;花籃瑤在冬季遊甘王時順便舉行。民間相傳劉大娘是宋朝人,修行得道,能夠保佑人們田中谷物免遭蟲害,凡是接劉大娘神像遊巡之處,就會民生安樂,五穀豐收,生意興隆。坳瑤神像出遊的日子由師公擇定,舉行全部活動須三天兩夜,屆時在村裏臨時搭蓋的棚子中,師公做法事。第一天,把廟裏的劉大娘、二孃、三妹、劉猛將軍、大娘的父母、兩個將軍共八個神像抬到棚子裏,經過師公祭祀後,即抬到田洞巡遊,各處游完之後,按原路回村。當晚由師公跳神,午夜才停止。第二天白天殺豬宰雞祭祀,夜裏再行跳神。第三天上午,送諸神回廟中,法事即告完畢。最後,全村羣眾會餐。茶山瑤村落,當神像人村受祭時,由兩個婦女唱山歌娛神。山子瑤遊神當天,各户相邀遠近親朋來家做客,並祭供祖宗。

做功德
  廣西壯族自治區金秀瑤族自治縣茶山瑤族拉伽支系祭神節日,由一村或幾村聯合舉行。
  祭神的目的在於祈求人口安寧,穀物豐收,家畜興旺。節日時間一般由村中居民卜卦決定。
  在舉行這個盛大的祭典前,必須重新修造“功德橋”,表示超度之意。在修橋完工後,必須隔三年的時間,再作一年以匕的準備。節日祭典前三天的夜晚,在功德橋附近設祭壇,法事由道公主持,師公也來幫助。神壇設在一個臨時搭蓋的大棚裏,懸掛三清等神像,棚外豎黃、紅、黑三色蟠,以表示通靈玉皇、太公及孤魂野鬼。節日所祭的鬼神眾多,集佛、道、天地、諸神鬼於一堂。屆時,參加這一祭典的各村各户,都要邀請親朋來參觀,客人到來,殺豬擺酒款待,聚餐吃肉,不能稍有吝音,否則神會見怪。金秀四村在做功德以後,每隔三年,還須舉行一種崇拜儀式,前後五次,合成一套,即做療旺、做越、做大節、做五穀,架功德橋等。

做洪門
  又稱打香火醮,廣西壯族自治區金秀瑤族自治縣茶山瑤族最盛大的祭典活動,隔一、二十年甚至近百年,由血緣較近的同族聯合舉行。祭神由師公主持,祭祀之神繁多,同時還要祭祀本族祖先,目的是祈求人口平安,五穀豐收,家畜興旺。祭典要設壇作法三天三夜,神壇一般設在家中,第一天要把白布蟠掛在約二丈高的竹竿上,稱立蟠。第二天舉行把神請到白蟠下面的送公曹(又稱請廟)儀式,師公穿法衣戴面具跳神。第三天白天,人們用一圓椎形竹籠裝豬兩頭,懸空架着,然後師公十餘人繞籠跳三週後殺豬,留72塊肉作為夜裏“跳六郎”時吃“燒豬肉”用。據説從前由師公作法捕殺野豬,後法術失傳才改用家豬,但一定要選黑毛豬。人夜,在家中神壇舉行跳六郎儀式,由人裝扮的六郎、五郎兄弟降壇後,表演砍山伐木、燒山開地、砍樹葉、唱山歌等活動,六郎還將留的72塊肉用火燒熟,分給所有在神壇的人各一小片。金秀附近四村因姓氏、分支較多,所以每隔五年便有做洪門的活動。

開耕節
  又稱起願節,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瑤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日舉行。這個季節,適逢新的一年耕作活動即將開始,為了祈求一年四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兩旺,這一天家家户户都向祖先祈禱,婦女磨豆腐,做糯米檢耙,晚上全家吃肉飲酒,共慶春耕來臨。

歡降堂
  又稱喜花貴,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瑤族民間節日。過去當地八排瑤族從除夕到年初三的數日裏,很多未婚者,在田峒間、山崗樹林底下,幽會唱歌,自朝至暮,在此定下終身。至今,當地的未婚青年男女,仍有在此節期身着盛裝,在山坡上與情人幽會,盡情對唱山歌的風俗。

掛號節
  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八排瑤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曆清明日舉行。八排瑤族過此節的目的是祭掃墳墓以懷念祖先。這一天,同宗族都集中到墓地,參加祭拜祖墳的人都要拿一枝苗竹,串上五張紙錢,插在墳頭上,以表示前來拜墓的後人眾多,並説明這一家族人丁興旺。各個家族都以紙錢串多者為榮。這天,家族中某一家負責準備酒肉,其他來拜墓掛號的人要自帶米飯。儀式結束後,大家就地會餐,以示家族和睦。

父母節
  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南崗房姓瑤族節日,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舉行。相傳此日是房姓祖先的亡日,這一天房姓瑤族都要準備酒肉敬拜祖先,同時請親友來家中吃喝,以表示不忘祖先。

窮節
  又稱六月六節,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瑤族民間節日,每年六月初六舉行。因此時正值舊糧吃盡,新糧未收的青黃不接之時,故稱為窮節。節日裏,人們只是磨些豆腐作節日食物,有的人家做點糯米橄把,幾户聯合殺一頭豬以祭祀祖先,並祈求祖先保佑當年豐收,以免再度受窮。

開唱節
  又稱七月七節,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瑤族民間節日。相傳七月初七日是當地瑤族始祖盤古皇的誕辰日,盤古皇開天闢地,締造了人間,也創造了唱歌這一活動。平時當地瑤族不多唱歌,從七月初七,一直到第二年正月,人們便以歌作樂,所以稱此節日為開唱節。節日這天,一切活動由全排每年選出的兩户“新節人”負責。大廟裏還要由師公主持祭拜祖先,老少男子都到大廟上吃“新節人”煮的粥。通常這一天人們不外出勞動,家家户户備豬肉、酒、豆腐、糯米核把等在家堂敬祖先,然後家人團聚吃喝。未婚男女則利用節日閒暇,到田野間、山崗樹林裏對歌、幽會,互相尋找意中人。

老君節
  又稱老君會,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八排瑤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曆七月十三日舉行。此節原是一些師公供奉太上老君的日子,這一天師公的徒弟們到師父家中拜老君,並與師父團聚吃喝一頓,後來演變為族人為某件事情彼此合作成功後的聚餐節日。如水利老君會,大家合力興修水利,受益人家每年交出一定數量的錢或穀子,由一人收管,然後在七月十三日這天,請大家吃喝一頓。有的婦女合力開荒,種下黃豆或其他穀物,收穫後也由大家集一些錢米在七月十三日這一天吃喝一頓。

祭峒主
  廣東省龍門縣瑤族支系藍田人民間祭祀節日,每年農曆七月十四日舉行。每十年舉行大祭峒主,當地又稱“譚仙公”。關於譚仙公,當地有兩種傳説,一説譚仙公就是瑤族領袖譚觀福,是他領着瑤族與明王朝作鬥爭,屢建奇功。一説譚仙公就是當地最早的拓荒者,是藍田瑤的始祖。所以,藍田瑤有一個總的恫主爺廟,各個村寨又有自己的小峒主爺廟。它們都歸總廟管轄,廟裏除供奉峒主爺外,還供佛教的菩薩、道教的神仙。峒主爺保佑人畜興旺、家業昌盛。此外,平時村民遇有婚喪大事、天災人禍,或是求豐年、祈吉雨都要去祭拜峒主。如有爭執不下的民事糾紛,雙方及證人要到達蛔主廟前飲雞血酒,請峒主爺來判是非,即所謂的神判。

八月九節
  廣東省連南自治縣南崗瑤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八月初九舉行。據説這天是房姓海公的亡日。相傳海公原名為鐵鬼子,是房姓始祖三個兒子之一,因跌入海中淹死才改稱海公。這一天當地房姓瑤族準備酒肉敬奉祖先海公,也請親友到家吃喝。過去每隔二十七年的八月九日,還要舉行耍歌堂活動,並把海公偶像抬到有其子孫居住的各排巡遊。

舞火狗節
  廣東省龍門縣藍田一帶瑤族節日,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舉行。南方民族大都崇拜火神,舞火狗意在驅邪避邪。當天,各村的未婚女青年上山採來藤條和黃姜葉,各家都準備好香火。晚上,全村寨的姑娘們在手臂,腰和腿上用藤條纏滿姜葉,頭戴斗笠,年長的婦女在姑娘們身體的這些部位點上香火,列隊先向村中的恫主爺和祖先叩拜,然後舞蹈。叩拜完後再穿街走巷到每一户人家向灶王爺行禮,如果途經菜園,還要繞園一週。最後到村外的河邊,將身上的藤、姜葉和香全扔進河裏,姑娘們就到河裏洗手洗腳,同時戲水玩鬧。如有鄰村姑娘,場面就更熱鬧。青年男子只在一旁燃放鞭炮。等姑娘們玩夠後,男女開始對歌。按當地習俗,姑娘必須參加三次以上的舞火狗活動,才能結婚。

耍歌堂
  又稱耍望節,歌堂節,廣東省連南、連山等縣瑤族節日,是被稱為盤瑤、八排瑤的瑤族最為看重的節日。大歌堂每五年舉行一次,節期三天;小歌堂每三年舉行一次,節期一天,通常在當年十月十六日傳説盤古皇婆誕生那天舉行。每當舉行大、小歌堂的年頭,二月初全排先生公商議選擇吉日修葺大廟。節日活動以大歌堂最為隆重。節日前,先要進行祭祖儀式。
  由幾十名中老年男子用竹竿撐起四五丈長的紅蟠在前引路,後有身掛花鼓的男子簇擁着祖公神像緩步相隨,或歌或舞,並鳴放土銑炮,如此巡遊三天。節日當天,身穿鮮豔民族服裝,帶着米酒、鬆把等食品的各村寨的男女老幼聚集到耍歌堂的山寨。此時,山寨裏鑼鼓喧天,鞭炮響個不停。先生公要在大廟裏主持祭祖公,祭蟠等宗教儀式,每天抬祖公偶像巡遊,各種儀式都有歌舞伴隨。歌堂裏,頭插漂亮羽毛的年輕小夥子三人一組、兩人一對向圍觀的年輕女子唱歌,盡情表現自己的歌唱才能,以博取姑娘歡心,而姑娘不輕易答歌,只是暗自挑選意中人。“歌堂”上唱的內容很廣泛,有單身苦歌、讚美歌,祝願歌、歷史淵源歌等。通過對歌,若有情投意合者,姑娘就將手巾一方搭在小夥子肩上,作為表示願意結合的信物。到了夜晚,青年男女則又三三兩兩對唱山歌,傾訴心中的愛慕之情,往往通宵達旦。節日期間不外出勞動,親朋好友互相走訪,每家每户,都做二三十斤餈粑招待來賓,拿出水酒(一般為七斤)放在公共場所,任人取用。解放後,瑤族人民破除迷信,去掉了宗教儀式,保持了青年
聚會作歌的習俗,歌唱內容更豐富多彩,並增加了慶祝豐收的活動。

打道篆
  廣東省連南等地瑤族民間宗教節日,十八年舉行一次,分為正月十五、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立秋後和十月等幾個階段進行。在打道篆這一年的正月十五,由巫師寫好“申疏”祭告祖先,並分別在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等日向祖先起願,祈求祖先保佑當年五穀豐登。在七月立秋之後,選擇吉利日用木頭雕刻自上次打道篆以來亡故的祖先偶像,還將過去祖先的偶像重新油漆一遍,同時要做好竹籠擔子,以備正式打道篆時裝載紙錢。十月正式舉行打道篆,第一天由巫師在大廟裏唸經,用紅紙書寫祖先的名字,將其“接”回設有祭壇的房子裏。
  第二天凡是以往沒有參加過打道篆的男女隨巫師來到村中的廣場上,接受稱為“會兵”與“過九州”的宗教洗禮,以便這些人死後能立神位,上神完,接受供奉,巫師還要向被洗禮者授予法名和竹拔(留作死後插在墳頭上用)。第三天燒竹籠擔子,解願,並送祖先的牌位回大廟,儀式結束。

阿妹節
  湖南省江永縣一帶瑤族過的節日,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進行。正如瑤歌所唱:“插秧忙到四月八,阿妹洗手做核把,麻線織出十錦,雞蛋上面畫彩畫。”這一天,姑娘攜帶自制物品,如在殼上畫有花邊圖案的熟雞蛋、雕有不同花樣的鬆把和用蜂蜜拌熟米粉熬成的糖果上用黑白芝麻鑲出頭巾圖案的“三花食品”,以及花生、板栗、熟肉等等,到山野裏説笑嬉鬧,追逐遊戲。這種姑娘們在山間的娛樂活動,名義上是不許男青年參加的,但小夥子往往前來偷看。如被發現,姑娘們喊出小夥子的名字,他就要受到為姑娘們撿柴禾、尋野果、烤食品、摘山花的“懲罰”,當然這也是小夥子非常願意接受的懲罰。

討念拜節
  湖南省隆回縣山區瑤族支系花瑤節日,每年農曆五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舉行。屆時,人們來到香爐山水洞坪集會,紀念在反抗明朝官軍鎮壓時而慘遭殺戮的同胞。相傳明萬曆元年,皇帝遣兵十萬八千到湘南淑邵(現屬隆回縣)鎮壓瑤族人民。瑤民寧死不屈,在瑤山修寨子建堡壘,抵抗官軍。官軍設計在農曆五月十五日夜晚,打着二百餘個燈籠,佯裝進攻險要山寨香爐山,各寨瑤民中計上當,移兵香爐山,官軍乘機偷襲各寨,殺死瑤族男女老少七百餘人。為了牢記血債,花瑤祖先從此議定每年農曆五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在香爐山對面水洞坪舉行集會,以示不忘受辱之恨。現在過此節時,以各種文化娛樂活動為主。

塔勒貴節
  “塔勒貴”,瑤語譯音,意為大家一起來,湖南省隆回縣山區瑤族傳統節日,一年兩次,第一次在農曆七月初二日至初四日舉行。民間傳説茅坳鄉瑤族祖先在江西吉安府田盧居住時,曾遭統治者鎮壓,人們四處奔逃時,許多老弱婦幼藏身在黃瓜、白瓜叢中才免遭斬殺。為了紀念這次瓜底避難,當地瑤族羣眾於每年七月初二日至初四日集會,並且在節前禁食黃瓜和白瓜。第二次是每年農曆七月初八日至初十日在小砂江街上舉行,整個小砂江一帶的瑤族都來參加,這個節日是瑤族祖先為紀念在大砂江、小砂江戰鬥中被清兵屠殺的烈士而舉行的。傳説清代時麻炯一帶漢族豪紳廖元翁勾結朝廷官軍欺壓瑤族,瑤族同胞奮起反抗,在大砂江,小砂江兩地浴血奮戰,因寡不敵眾,傷亡慘重。為紀念戰死勇士,後改地名為大殺江,小殺江,以示不忘血恨,並規定每年舉行集會並逐漸發展成為傳統的民族節日,因後來當地的漢族也參加此節,為了維護民族感情,將地名重新改稱大砂江,小砂江。

啪嘎節
  啪嘎,瑤語音譯,意為豐收,湖南省洞口縣一帶瑤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十月初二日舉行。節前,家家户户殺雞宰鴨,做把把、釀米酒,準備豐富的節日食品,同時,全村集資,殺一頭肥豬,將鮮魚染成紅色,作祭祀品用。節日當天,大家身着民族服裝,聚集一堂先進行祭祖儀式,然後由主持人分給每家一塊豬肉和一條染紅的鮮魚,預祝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節日裏,人們走村串寨,探訪親友,青年男女則相約對歌。

倒稿節
  倒稿即收割之意,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瑤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十月十六日舉行。節前,各户農家須將稻、粟、紅薯、玉米等田中已成熟的莊稼收割完畢。節後,任何人都可上山下田撿拾遺留的穀物,主家不能干涉。屆時各家各户都吃豐盛的慶祝豐收的“倒稿飯”,高唱慶豐收的倒稿歌。

還娘娘願
  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瑤族民間節日。當地瑤族羣眾有供奉娘娘神的風俗,每年農曆十一月就要還娘娘願,還願要請師公到場做法事,並殺豬作祭品。這一風俗又稱招兵,意為娘娘招回兵馬,保護人們吉祥,六畜平安。

過香節
  又稱跳香,也叫送鬼,湖南省保靖地方瑤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曆九月二十八日舉行,也有的在九月二十七日或九月二十九日舉行。這一天村中要請師公還願,跳香人們將神紙放在屋中燃燒,由師公圍着跳神,全村人都要參加。

祭虎日
  雲南省瑤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屬虎日,以村寨為單位進行。當日全寨人家禁止掃地,也不能帶青菜、青葉等綠顏色的東西回家,全寨人還要停止勞動一天。雲南省金平縣等地的瑤族村寨還要到“米龍標”(廟)中供奉觀音菩薩以求人生平安,供奉土地神以求牲畜興旺,供奉關聖菩薩以求出獵有收穫。每次祭祀活動,由三個寨老輪流主持,祭品主要是一隻雞。

烏冬節
  “烏冬”,瑤語音譯,丟花包的意思,雲南省富寧一帶瑤族青年男女歌舞戀愛節日,節日時間一般在正月間和三月初二日,烏冬節以村寨為單位進行。
  節前,作為東道主的村寨中的女青年,集體養豬準備酒席。屆時,邀請附近的青年男女前來參加。節日活動地點在當地的八角山坡,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有男女拋花、對唱,有時還要賽馬。人們白天盡情歡歌娛樂,晚上邊飲邊歌,通宵達旦,節日活動一般要持續三天三夜,不少年輕人藉助節日找到知音。

扎巴節
  雲南省河口縣大樹塘一帶的瑤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舉行。
  屆時,未婚的男女青年們穿得漂漂亮亮,等三聲竹笙響過,小夥姑娘們就打開手中的黑傘和花傘,來到曬穀坪,跳“扎巴舞”,同時尋找意中人。找到自己喜歡的人後,小夥就唱:“世上姑娘數不清,唯有阿妹合我心。”姑娘若不中意,微笑鞠躬離去,若是有意,隨聲應和,表白自己的心意,兩個人在傘的遮掩下,一唱一和,並交換各自的傘作為信物,然後攜手走出會場,到別的幽靜的地方作進一步的瞭解,情投意合之後就可以締結良緣。

乾巴節
  又稱三月節,雲南省河口瑤族自治縣部分瑤族傳統節日,每年三月初三日舉行。
  在二月下旬開始作準備,各寨議定當年過節的內容,是上山打獵還是下河捕魚,決定上山打獵的村寨,要燒炭、修槍、春火藥、打碼子(槍砂)等;決定下河捉魚的村寨也備辦有關的用具。家家用糯米制把把,釀酒以準備節日食用。屆時,若商定打獵的寨子,成年男子都上山,婦女在家煮各色糯米飯,殺雞宰鴨準備節日盛宴。打獵歸來,以見者有份的方法平均分配獵物,開槍打中者另獎一份,要是捕不到野物,就會被人們取笑。若商定下河捕魚的寨子,男女老少全都到河邊地區撒網捉魚,所獲按户及參加人數平均分配。傍晚,人們在寨子裏點燃簧火,坐到簧火邊烤食獵肉或魚肉,人們習慣把這天獵得的野味一部分製成有特色的佳餚,剩下的就放在火塘上方,慢慢烤乾,做成美味的“乾巴”,作為日後招待賓客的佳餚,這就是乾巴節名稱的由來。如獵獲物太少,就煮成湯讓大家分享,這種分配方式是古代瑤族狩獵經濟的遺俗,然後,大家互相串門祝賀,飲酒對歌。

陀螺節
  貴州省荔波縣瑤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舉行。
  荔波縣瑤族多是白褲瑤,陀螺節期間最主要的活動就是賽陀螺。節前,小夥們先上山砍來小碗口粗的質地堅硬的木頭,鋸成半尺長的小段,再削成錐形狀,在大頭處刻出一道槽,在槽裏纏一根繩,並留一線頭。陀螺有大有小,並塗有各種顏色。比賽時,由一長者做裁判,當老者喊:“定根”時,各人把陀螺大頭朝上立在地上,一手按陀螺,一手拽繩,陀螺便原地轉動。
  老者又喊:“開打”,人們便甩起鞭子抽打陀螺,使它不停地轉動下去,陀螺只要一轉慢了就加一鞭,規則是不能把陀螺打翻,看誰的陀螺轉的時間最長,誰就是第一名。

平安節
  貴州省黎平縣一帶瑤族節日,每年農曆九月二十七日舉行。
  當地瑤族認為,一年的辛苦勞動此時已經結束,五穀歸倉,安閒無事,可以盡情地歡慶一下,共享豐收果實。節日裏家家户户殺雞宰鴨,春米做把把,招待親朋好友。青年男女則穿上節日盛裝,到傳説中的公正法神鄧子巴的壇前跳蘆笙舞,人夜則又集中在某一住處寬敞人家,唱歌對歌。大榕新寨的卜姓瑤族在二十八日過此節,之所以比別姓的瑤族晚一天,是因為相傳古時候卜姓貧窮,過節時籠裏無雞,只好上山挖竹鼠,回來時天色已晚,來不及過節,便改在第二天,因與其他姓瑤族的節期時間不同,所以各姓之間可以互相宴請。

青瑤小年
  貴州省荔波縣瑤麓一帶瑤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十一月三十日舉行。
  當地瑤族自稱青瑤,原來不過小年,在明朝建文年間遷人荔波一帶,因居住地與水族毗鄰,受其影響才過此節。這一天清晨,婦女要磨豆腐,蒸糯米飯,男人打把把、挑水、掃地,這天不準宰雞殺豬,到集市上買幾斤豬肉就可以。晚上家家户户在供桌上擺好豬肉、糯米飯、把把和米酒,敬給祖宗和山神,祈求豐收,同時祈求神靈用把把粘住鳥獸的嘴不來吃莊稼。
  祭祀完畢,全家聚在一起飲宴。過去小年夜晚和次日清晨,家家還要留心聽鳥叫,喜鵲叫則預示來年風調雨順,麻雀叫説明來年遭雀災,貓頭鷹或老鴰叫預兆來年有災禍。

小結:瑤族有很多傳統的節日,瑤族人對於傳統節日也都是非常熱鬧的慶祝。瑤族很多像是平時我們都過的春節、或者是傳統的端午節。當然瑤族也有很多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扎巴節、陀螺節這些都是自身民族的節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gu.com/jj/changshi/dey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