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妙知谷 >

母嬰教育 >親子 >

為什麼會產生媽寶男?媽寶男的心理是怎樣的?

為什麼會產生媽寶男?媽寶男的心理是怎樣的?

下面就讓小編來為大家講解一下為什麼會產生媽寶男?媽寶男的心理是怎樣的?感興趣的朋友一起來看看吧!“我媽無論做什麼都是對的”;“我媽都是為了這個家好”;“咱家的事,還是聽聽我媽的意見比較好”……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媽寶男”,都是怎麼產生的?媽寶男的心理是怎樣的?

操作方法

從嬰兒心理髮育的角度來説:媽寶男其實就是與母親共生在一起的孩子,當然也有媽寶女。正常的共生是在嬰兒六個月之前的狀態,孩子必須與母親共生來與母親建立起良好的依戀關係,在共生中母子彷彿是一體的,之後隨着母親注意力的轉移,與孩子自主的成長,共生關係便會被打破,母子關係慢慢走向分離。

而當母親無法面對與孩子的分離的時候,便會阻止嬰兒自主的成長,與孩子長期處於共生關係中,並對孩子表現的任何自主性的部分進行打擊,長期打擊的結果是孩子不敢再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全憑母親作主。

從家庭的角度來説:夫妻關係是家庭的定海神針,如果夫妻關係不擺在家庭關係中的首位,必然出現各種扭曲的後果。

中國傳統父母為大,父母的重要性大於妻子;女人經常在婚姻關係中感覺自己不被老公重視,情感缺失,於是媽媽自然將情感寄託在兒子身上,母憑子貴。

這樣,兒子在家庭關係中不再是單純的小孩子,而被母親推上男人的位置,這種「錯位」一方面讓兒子感覺自豪“看我多重要,媽媽愛我勝過父親”;另一方面兒子不能安心做小孩,承擔母親對父親的感情需要,內心不堪重負,心理學上稱之為“被吞沒”創傷。

這種創傷會導致兒子成年後對女人情感冷漠封閉,因為一對女人打開心就會重新體驗童年的沉重。如果兒子在和母親的關係中學會討好母親、哄母親,可能看上去特別體貼關心女人,對女人温柔有加。若一旦確立關係,定會發現,這樣的男人恐懼真正的親密,情感越來越封閉。

更可怕的是,這種情感錯位,會讓兒子陷入“亂倫焦慮”當中。亂倫焦慮不一定要真的發生亂倫事實,而是隻要母親把對父親的情感寄託在兒子身上,粘着兒子,對兒子比對父親更親近,都會激發兒子的亂倫焦慮。

亂倫焦慮,讓兒子無法長成一個真正的男人,所以媽寶男通常缺乏男人味,個性軟塌塌又封閉。嚴重的亂倫焦慮會影響男性性功能,嚴重亂倫焦慮的男人,性功能上通常有不同程度的障礙。

當家庭中父親做為一個丈夫的角色缺位,比如長期出差、早逝,或者父母關係非常冷漠惡劣,父親在情感上嚴重缺位。

這種情況下,母親對兒子的佔有慾控制慾可能變得非常強,等同於母親在和兒子戀愛。等兒子戀愛結婚,老婆反而相當於第三者。

兒子為何不擺脱母親的控制?

這樣的亂倫情結,兒子也是受害者,那為何大多數媽寶男卻不肯向媽媽宣佈獨立,還是要和媽媽糾纏在一起?

兒子們意識上的原因大多是:媽媽辛苦養大我不容易,孝順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線,我要補償給媽媽幸福的晚年。

可是,這些意識上的理由若仔細推敲,其實並不成立:誰的媽媽養大孩子都付出很多,給媽媽幸福晚年不一定非要住在一起;尤其是婆媳衝突很大,住在一起誰都不開心,何談幸福一説。

那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

是媽寶男心理尚未“斷奶”。未“斷奶”不是媽寶男不想斷,而是嬰幼兒時期得到的愛實在太少。

婆婆看上去超級溺愛兒子,其實她不一定有真愛的能力。

尤其在嬰幼兒時期,母嬰之間愛的鏈接可能非常少。有的是實際上的分離,比如早早斷奶媽媽就去上班;也有媽媽一直在兒子身邊,但是內心乾枯冷漠,和孩子沒有情感呼應,孩子的感受依然是被拋棄。

在心理諮詢中,這樣的來訪者很多:全家就這麼一個兒子,所有人都説他被溺愛長大,但兒子的真實感受是,自己是一個人長大的,內心非常孤寒。所以,“被吞沒”創傷的背後,是更嚴重的“被拋棄”創傷,這是所有恐懼的根源。

內心孤寒的孩子,情感上一直卡在嬰兒時期,渴望得到母親全然的關注和愛。兒子稍微大一些,夫妻情感非常匱乏的母親開始在物質照料上過度為兒子付出,整天和兒子粘在一起。兒子似乎又找到了嬰兒時期缺失的母愛,像嬰兒一樣被照顧,連內褲都是媽媽洗,恨不得飯都喂到兒子嘴裏。

對被照顧的渴望,加上早期被拋棄的恐懼,兒子確實難以在情感上離開母親,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獨立走向新家庭。

在説這個話題之前,我想説一個真實的故事,也是我身邊存在的。

我有一個朋友,他是一個典型的媽寶男,什麼話都是聽媽媽的,媽媽説什麼,他就怎麼做。兩年前他媽媽給他相親,找了一個不錯的對象,但是對方不是他喜歡的類型,他很焦慮,痛苦,每天沉浸在煩悶的情緒之中,於是有一天週末他找到我,需要我給他提一些建議。

我跟他説,那個女生你喜不喜歡,如果不喜歡的話就婉拒一下就行了,語氣委婉一些,不要傷害人家。

他先是緊握雙手,握在胸前,然後緊張地望了望周圍,再轉過來跟我説,不行啊,她是我媽指定的,我不敢説不,要是説不我媽非殺了我不可的。

“那麼你喜歡那個女生嗎?”我對他説。

“也談不上討厭吧,只是沒感覺,不是自己喜歡的類型……”停頓了一會,他這麼跟我説。

為什麼會產生媽寶男?媽寶男的心理是怎樣的?

後面我跟他具體聊了一下,他還是顯得比較猶豫,説回去再想想。大概過了半年,我得到了他結婚的消息,就是他媽媽指定的那個女生。看到朋友圈他髮結婚時的照片,我有點隱憂,不知道他的這段感情到底好不好。

不出所料,過了一年他又找到我説,我媽要求我跟她離婚,説這女生既懶,又不賢惠,在家裏面什麼事也不做,然後女生的媽媽又特別兇,三番兩次地就要過來自己家找茬,趕快對付丈夫娘,實在不行離婚罷了,這樣折騰下去受不了。

他不知道怎麼辦,向我求助。

我對他説,你媽媽的話對你來説有這麼大的壓力嗎?

他小心翼翼地,先是喝了一口咖啡,然後對我説,是的。從小就這樣子,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是她一手安排了算,她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根本不給我任何反駁的語句,只要順從她的心意,做了就行。

為什麼會產生媽寶男?媽寶男的心理是怎樣的? 第2張

聽到這裏,我隱憂覺得他的感情之路會變得特別坎坷,不説會不會離婚,今後在媽媽的脅迫之下,也許還會遇到更多類似的事。

這件事給我的感觸很深,媽寶男的產生是有原因的,在兩種類型的家庭中最容易產生,一是控制型家庭。家裏大事小事都是母親操勞,所有的事情都由母親決定,很強勢,這類家庭成長的男人心裏極度畏懼母親,思想和行為受母親影響過大,對母親產生過度的依賴心理。二是呵護型家庭。鑑於較為優越的家庭條件,從小被父母呵護,不諳世事。在父母的安排下一直走他們安排好的道路,順風順水。通常這種類型的男生會聽從父母的安排,在生活裏由他們主宰。

很多人認為媽寶男是乖寶寶,孝順男人,實際上不是。媽寶男的心理是一種“巨嬰”心理,情感上一直處於被保護的狀態,情感孤獨的時候,會總想着對被照顧的渴望,缺乏主見沒有自信。加上存在“被拋棄”的恐懼心理,讓兒子很難徹底在情感上離開母親,無法真正地獨立。平時看起來母子倆感情會很好,真實情況並非如此。

所以,若是遇到一個是媽寶男的男生,女生最後都會覺得特別痛苦,這樣的感情相處也會存在很多問題。

所謂“巨嬰心理”,指的是部分人成年以後,生理機制已經十分成熟,但心理機制依然停留在嬰兒階段,即這些人在心理活動層面上,仍就屬於嬰兒——巨大的嬰兒。

“巨嬰心理”在生活中,並不罕見。例如新聞中頻現的所謂“媽寶男(女)”現象,即當前社會很多早已成年的子女,在選擇終身伴侶方面依然需要父母的鼎力協助,更有甚者聽之任之完全交由父母包辦,自己不是不聞不問就是優柔寡斷絲毫沒有主見。由於時下,“媽寶男(女)”羣體龐大,因此又被稱為“長不大的一代”,甚至吸引了國外媒體的廣泛的關注和報道。

在國內關於“巨嬰心理”研究較早的是畢業於北京大學心理學系的武志紅先生,他也是國內頗有名氣的心理諮詢師,在其著作《巨嬰國》中,闡述了巨嬰心理的三個特徵:病態共生、全能自戀、偏執分裂。我們也可以通過巨嬰心理的表現形式對其形成因素,窺見一二。

我認為導致巨嬰心理的形成的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病態共生。

國內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無論在精神層面還是行動層面往往是不獨立的。因為在家庭中,自小到大,他們一直處於一共病態的共生狀態。其實這和我國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在我國古代社會“家國”是不分的,“家、國、天下”模式也廣為強調,也因此古人多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同時催生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以及關於婚姻方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國法家規。在此種家庭關係中,子女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是沒有邊界的,子女的事就是父母的事,父母的事也是子女的事,“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家庭成員高度混合,融為一個整體。

如今,雖然步入現代社會,但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現代社會我國的家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有古時候的影子。子女從小開始衣食住行、接受教育無一不是在父母的注視和督促甚至是包辦中完成的,根本沒有自己獨立決定的權利和能力,而很多人從學校畢業步入社會以後,不能妥當的處理“相親”這件尤其複雜的事情,需要父母的大力支持甚至是大包大攬也是情理之中的。

更進一步説,不僅文化層面給足了“巨嬰心理”產生的土壤,法律層面亦是,畢竟法律在某種程度上正是文化的反應。我國《民法通則》就規定,18週歲以下的孩子原則上屬於未成年人,不具有獨立的行為能力,其從事與其有限的行為能力不相符的民事活動時,需要取得其法定代理人(父母)的同意或者由其父母代理。而由此產生的責任,亦由法定代理人承擔。我們知道我國結婚的法定年齡為:男性22週歲以上,女性20週歲以上。也就是説法律賦予子女獨立的行為能力2年或者4年以後,子女就要面臨“相親”事宜,所以此時應付不了,在路徑依賴的作用下依然選擇尤其父母“代理”就自然而然了。

為什麼會產生媽寶男?媽寶男的心理是怎樣的? 第3張

很多女孩子都會談“媽寶男”色變,為什麼會這樣的呢?

 

其實大家對“媽寶男”有一些誤解,以為是媽媽在兒子成長過程,對兒子太好,才會把兒子寵成“媽寶男”的。

 

我們每個人在出生之後,要受到媽媽的悉心照料和撫養,才能夠順利長大成人。如果媽媽生活壓力很大,或者是遇上讓心情不愉快的事,就有可能會把負面情緒通過互動的方式傳遞給孩子。

 

為了得到媽媽的照顧,避免媽媽發脾氣影響到自己,孩子就會通過討好聽話的表現來獲得媽媽的關注和愛,同時壓抑自己對媽媽的憤怒和不滿,儘可能不讓媽媽發現。

 

在這樣的心態下成長,男孩子就容易形成“媽寶男”的個性,遇到事情不敢違背媽媽的意志,也做不到和媽媽建立應有的人際邊界,就算長到二十多歲,還是拿不出自己的主意來面對生活。

 

這樣一來,“媽寶男”在親密關係裏,也會出現這種和女朋友(妻子)產生衝突的時候容易倒向媽媽的一邊的情況。

 

媽寶男的心理:

 

1、脾氣好,但是沒有主見。因為從小到大,媽媽讓自己怎麼做,就怎麼做,所以對待人、事、物的時候沒有自己的想法,處理不了超出自己理解範圍內的事。

 

2、迴避衝突。由於所有事都習慣了由媽媽來安排,遇到矛盾衝突的情境,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避開,轉頭找媽媽訴苦,讓媽媽替代自己來處理。

 

3、逃避責任。媽媽包辦了所有的事情的決定,但無法包辦所有的責任,一旦是捅了簍子,自己收拾不了殘局的時候,就會把責任習慣性地推到別人身上,減輕自己的罪責。

 

如果你遇到了媽寶男,要麼忍痛割愛,選擇分手,要麼,就要下很大的功夫,和他背後的媽媽的影子做長期的抗衡,把他慢慢地調教成一個成熟的男人,和媽媽保持邊界,學會人格成長和獨立,才能建立起一段良好的親密關係。

 

媽寶男,在中國,是一種很普遍的存在。

表面上,這樣的男人很聽媽媽的話,對媽媽很好,但其實,這只是他們的一個表象,內心深處,他們有不為人知的陰影。

用心理學術語講,他們有一個嚴重的分裂——將媽媽的形象分裂成“好媽媽”與“壞媽媽”,將好媽媽投射給真實的媽媽,而容易將壞媽媽投射給妻子。

因為這種心理機制,他們不能對真實的媽媽表達壞的情緒,但可以將壞的情緒投射給妻子。他們絕對不能疏遠媽媽,但卻可以看似毫無理由地疏遠妻子。

所以,女性在找戀人時,千萬不能使用僵硬的邏輯——一個人對媽媽好,對妻子也會好。如果這種好是流動而自由的,就是真的,但如果這種好,像是一種教條,帶着僵硬味兒,那麼這個男人對媽媽越好,對妻子會越不好。

為什麼會產生媽寶男?媽寶男的心理是怎樣的? 第4張
標籤: 媽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gu.com/jy/qinzi/613l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