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妙知谷 >

運動户外 >體育 >

南少林五大鶴拳和鶴拳的氣與功

南少林五大鶴拳和鶴拳的氣與功

“縱鶴”、“鳴鶴”、“飛鶴”、“食鶴”、“宿鶴”五種鶴拳同出一源,統稱“福州鶴拳”,屬南少林主要拳種之一。源流出於方七娘之宗,至今有三百多年曆史,流傳地方有福州、長樂、福清、平潭、閩清、莆田,以及港澳、合灣,且遍及東南亞等,經歷代拳師變革,至清代已形成風格各異、套路繁多、拳理和技法自成體系的,它們在技法和訓練要求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下面我們就分別介紹這五種鶴拳和鶴拳的氣與功。

南少林五大鶴拳和鶴拳的氣與功

縱、鳴、飛、食、宿五種鶴拳

(01)縱鶴拳縱鶴拳的最大特點是“宗”。“宗”是方言,其意難以用確切的文字來表達,只能説個大概。我們知道,狗從水裏爬上岸時,身上總是發出一種彈抖之勁,把身上的水在片刻之間彈掉、抖淨。狗的這個動作叫“狗宗身”,這種彈抖之勁就叫“宗勁”。所以我們説,“宗”有彈、抖、撞的含義。縱鶴在訓練中就是要求有兩肩彈抖之勁、撞抖之勁,以及兩腿縮繃之勁,要求做到“兩手如竹繩,兩腳如車輪,進如猛虎出林,退如老貓伺鼠”。身法上則要求做到“龜背鶴身,蝦退狗宗身”。縱鶴在技擊上的特點是:見力生力,見力化力,見力得力,見力棄力;注意不注氣,注氣不注力。手上講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變化,善用“斷手”、“挪手”、“衝手”、“摔手”。腿上常用“返腿”、“踩腿”、“掃腿”,講漸打漸進、漸打漸退、閃躲帶打。縱鶴拳套路共有108個動作,分三戰、四門、三點(方向打三點)、五梅花(套路路線成梅花形)、鶴翅、五步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練三戰。拳諺説:“要想縱鶴好,三戰裏面找。”故三戰是縱鶴之本,縱鶴的奧妙大都在三戰中。縱鶴拳在整個運動過程中,自始至終都貫穿着吞、吐、浮、沉的氣功運動。它的呼吸方法是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由於訓練時多以套路形式出現,就更加突出吞、吐、浮、沉的特點,剛柔相濟,構成獨特的運動方式,以外形和內在的精、氣、神來説都有獨到之處。

(02)鳴鶴拳鳴鶴拳也是鶴拳的一種,形象似鳥銜理羽狀,善用掌,常發聲,以聲助力,故有“鳴鶴”之稱。鳴鶴拳的特點是以形為拳,以意為神,以氣催力,拳勢激烈,上肢動作較多。身法要求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步法要求穩固,落地生根。發力時勁由足跟起,氣沉丹田,腰、腿、臂貫串一氣,力求順達,講究蓄勁。拳訣有這麼一句話:“狗法落地蓬車蓮,鶴法全靠搖宗手。”鶴法中所謂“搖宗手”即“搖身過解”,“搖”指手法和身法的變化方式,“宗”就是我們前面説過的宗勁。鳴鶴拳也是一種鶴拳,它的發勁也離不開宗勁。鳴鶴拳在發勁後,勁力到達各關節時有明顯的“顫吹之勁”。福建人把這種勁叫做“痺”(也有人稱之為“吹勁”或“宗心”的)。鳴鶴拳的發勁方法,也是氣沉丹田,勁由腰起,下至足,使兩足落地如生根,再從兩足由下往上發於全身各部。這種勁較為明顯地表現為兩手有顯著的顫抖之感,吹抖的頻率很快。每次發出“顫吹勁”時,兩手有顯著的彈勁,不斷地顫抖,待勁催達頂端時突然出擊,使之有“寸勁”。鶴拳的這種發力方法需要長年累月不間斷地鍛鍊,並非在一兩個月的時間內即可掌握的。只有經過平時刻苦的訓練,使身體各部的柔韌性得到逐步提高,肌肉的彈性和活動性逐步增強,這樣發出的勁才會成為鶴拳裏的那種“顫勁”。所以鳴鶴拳的套路以外觀來説比縱鶴拳的拳勢更為激烈,勇猛矯健,且富有陽剛之美。鳴鶴這一種拳也跟其他南拳一樣,有共同的特點,就是手上的動作較多。在技擊上也講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變化。這五種手法講相生、相剋,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根據前面這十種相生、相剋,相互矛盾又相互轉化的手法,在訓練時自始至終都得保持着吞、吐、浮、沉的變化,還應正確配合氣功的腹式呼吸。其配合方法是:吞為吸、吐為呼,浮為呼、沉為吸。

(03)飛鶴拳飛鶴拳也是南派鶴拳中的一種。“通之為飛”,所謂通就是舒展之意。飛鶴拳的特點是比其他鶴拳更為形象,舒展、大方。飛鶴拳多模仿鶴的飛翔、跳躍、展翅拍擊等動作,吸氣上提似飛,常以聲助力,動作形象優美。飛鶴拳跟其他南拳一樣,身法上也講吞、吐、浮、沉,兩臂的動作較多,猶如鶴翅拍擊水浪之勢。飛鶴拳在套路上分三戰、四門、八步、二十八宿等,也以三戰為主。訓練時步法上要求兩腳尖內扣(福建人稱之為“包馬”)。步法訓練以梅花樁為主,技擊時進退變化似三角馬。手法上有擊、勾、摔、點、貼、蓋、壓、剪、彈等,手上也跟其他南拳一樣講五行變化。飛鶴拳與其他鶴拳的根本區別有三點。1.飛鶴拳的動作多模仿鶴飛行和走路的各種動作,故其動作比其他鶴拳形象逼真。2.飛鶴拳訓練時兩臂象徵着鶴鳥的雙翅,肌肉高度緊張,兩手不斷地發出一陣陣的顫抖之勁,有時還發出鳴鶴之聲,以發聲助發勁。3.飛鶴拳多以鼻吸氣,以口呼氣。吸氣時氣沉丹田,保持上提之感,有助於發勁。

(04)食鶴拳食鶴拳“掠之為食”。食鶴拳在訓練時吸氣和吐氣經常發聲。食鶴拳多用指,指如鶴啄食狀,動作輕巧、快速,手上也講五行變化。食鶴拳要求以靜為主,靜以養神,一靜百靜,一動百動。它的靜是以意守氣,養其浩氣。動時快速勇猛,講究精、氣、神、手、眼、節的配合。拳勢有時較為激烈,上肢動作較多。步法鬆固,練時以足為根,力由根起,勁在腰頭,氣沉丹田。腳上講落地生根,吞身逐臂,節節向上,動作整齊清晰,身正步鬆,鬆靜內在,內外合一。運動起來給人以沉着、穩靜、靈活多變、勇猛而剽悍的感覺。手法則要求四平八正。馬步常用三角馬(即三點五梅花)。技擊時腳上是“無搭不伸腿”(即手上如沒有纏住對方身上的某個部位是不起腿的)。食鶴拳講究突然出擊。拳諺説:“食鶴變,五行變。”下面談談食鶴五行手法的使用方法和它們之間的相互變化。1.金手逢頂屬金。兩手成勾手,勾尖朝裏,勾頂向外,橫的用腕向外頂開對方的攻擊手,出單手、雙手都可以(要靈活掌握)。2.木手逢枝屬木。當對方進攻時,用挑掌向上、向外挑開攻擊手,緊接着用直插掌攻擊對方(單、雙手都可以)。3.水手逢浪屬水。水手分為明水手和暗水手兩種。明水手:鬆握拳,拳心向上,兩前臂同時向外抖出,勁在橈骨遠端;暗水手:雙拊掌,對方攻來時先向外扣腕,下按對方的手腕,緊接着就可以隨意進攻對方。4.火手逢衝屬火。兩掌向前推出(如同雙推掌),勁在掌根。進攻時兩手向對手胸部出擊,當對方進攻時可先用掌根頂開對方的攻擊手,緊接着向對方的胸部推去。5.土手逢沉屬土。兩臂屈肘,胸前握拳(拳心朝上),遇到攻擊時,兩拳變掌,擒住對方手腕,緊接着向對方擊出或插出。五行之間的變化:水手來土手擋,木手來金手克,金手來火手破,火手來水手堵。

(05)宿鶴拳宿鶴講究“吞、吐、浮、沉”四字。吞如靈貓戲鼠,吐似猛虎出林,浮似大鵬展翅,沉如泰山壓頂。宿鶴拳如鶴之似睡非睡,下肢講究站三角馬,步法密疾,手法多變,多用鶴爪手,動作隱蔽,快如閃電,講究聽力、借力,重視基手和對練,要求自己的死手變為活手,借對方之力挫敗對方,反敗為勝。

鶴拳的氣與功

(01)鶴拳之氣鶴拳用氣,氣沉丹田,注氣不注力,注意更注氣。而這“氣”,按中國理論是指人體能夠運行變化的精微物質,有一定的運行路線。武術家認為,這種氣的運行是可以鍛鍊的。練氣這種功,就是氣功,或叫內功。鶴拳就是要練這種氣。鶴拳所練的內功是一種丹田功,丹田可分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鶴拳着重練下丹田,即小腹正中的氣海穴,在臍下一寸五分的地方。練時應氣沉丹田,有節奏地呼吸,呼吸應當做到綿、細、深、勻、有力;且意守丹田。就這樣使丹田這個位置時鬆時緊,有節奏地進行腹式呼吸。不間斷地進行這樣的鍛鍊,日久會使你感到腹內有一股暖氣在流動,全身會慢慢感到發熱。這就是氣血在人體內舒暢地循環流動,它循着經絡,由丹田下行至足心(湧泉穴),然後上行經過背、頸,直到頭頂(百會穴),再下行經顏面至丹田,成為橢圓形的周流形式。這種氣血運行速度很快,周而復始不斷循環。在練丹田時,腹部應當感到充實,並富有彈性,這樣日久會使體膚變得極其堅韌,經得住相當分量的拳腳衝擊。很多武術家在表演內功時,腹部經得起各種東西的衝擊,其原因也就在這裏。在技擊武術中,氣能助力和勁。在發勁時,氣還有助於穩定自己的重心,增強兩足之間的力量,使之做到兩足落地生根,穩固下盤,加大爆發力。故氣不能集中於丹田後即呼出,而是集中在丹田,後由丹田貫串於腳底,以氣助力,再發於身體任何要出擊的部位。這就是老一輩武術家們所説的“勁到腳底,渾身是勁”的道理。練鶴拳還必須注意氣貫丹田,出手出氣,氣行一貫,練時手對腳,也就是手、腳皆與氣相連。鶴拳所要求的是宗勁,而不是宗力。故動手就是有撞抖之勁,力由足起,勁由腰發,由腰部帶動全身發出一種彈抖之勁。鶴拳有明、暗勁之別,來源於明、暗氣,明見於外形,暗潛於內在。兩者的關係是通過運行,調動了人體的內在功能,使各部器官發揮較大的機能,見於外形。這也是鶴拳的共性。丹田功的訓練還能起到祛病延年、強身保健的作用。由於丹田功練的是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深而長,它能使腹肌、腰肌、膈肌等機能都得到增強。根據現代的研究,腹式呼吸還可促進內臟運動,消除臟器瘀血,促進新陳代謝和胃液、膽汁等消化分泌,增進食慾,改善營養的吸收,同時腹式呼吸還能促進靜脈血迴流到心臟,改善淋巴液的循環,且能刺激神經系統,不斷改善內臟器官的功能。據觀測,久練可使人精神旺盛,面色紅潤,體格健壯。鶴拳訓練時只要做好腹式漲縮運動,做到呼吸深長有力,均勻沉細,注意力集中並意守丹田,就會很自然地把氣血由丹田周流全身。練功時氣由丹田發,以氣催氣,勁達兩足,使之落地如生根。同時還必須注意,只有身體各器官密切配合,才能使勁再達到全身各個部位。如果在訓練時氣吸進集中於丹田後即直接呼出,身體各部沒有進行任何配合,那就會影響練的效果或出現副作用。如動作笨重,不協調;練內功則會現頭昏腦脹,身病體羸等;而且不拘內外功,都會出現眼起紅絲、氣色黯敗、筋骨不舒、神色不寧的現象。

(02)鶴拳之勁(一)鶴拳勁與力在物理學上,凡是能使物體獲得加速度或發生形變的作用都稱為力。在武術上,“力”僅僅是指對重物發生作用(舉或推等)的那種“氣力”。在一般的意義上,所謂“勁”,也就是力氣。而在武術上,“勁”指的是通過人體肌肉組織的迅速收縮而爆發出來的一股“彈力”。練習鶴拳的人,經過長期的刻苦鍛鍊,就會變得很有勁,實際上也就是練到使肌肉組織收縮有力,富有張力及韌性,反應迅速。同時,由於經過長期的鍛鍊,骨組織的密度及硬度也增強了。“勁”發出的力是一種彈力,由於反應極迅速,加上靈巧的動作,武術師在與對手交手之時,常能輕而易舉地將對方拋出數尺之外。俗話説“四兩破千斤”,其道理就在於此。一些功底深的鶴拳名家在與對手交手時,只要手觸到對方身體的任何部位,都會使對方感到觸電似的“麻痺”,或把其拋到數尺之外。這就是宗鶴拳裏所提到的“鶴如觸電”。武術運動上的勁是可以經過訓練而成的。一般的力當人已過壯年,若不經常鍛鍊就會消退,而勁就不一樣,有勁的人可以轉衰為壯。在技擊運動上,有勁的人可以制勝有力的人,有力的人可以舉起重物,卻無法制勝有勁的人。打個比喻,牛能拉動很重的大車,如把車繩套在虎背上,老虎是拉不動的,這是説明老虎不如牛有力氣。但牛和老虎對鬥,勝利的卻是老虎,這説明牛不如老虎有勁。就我們武術來説,需要是的老虎的活勁,而不是牛的死力。鶴拳功夫深的人發出來的勁,又名“懂勁”,就是説反應特別靈敏,在技擊時能夠得心應手地擊中對方身上自己所想攻擊的部位,還能夠在對手進攻時恰到好處地加以應付或反擊。他們出手時似乎並不費勁,實際上是發出一種絕大的彈力來將對手擊倒,或拋出數尺之外。鶴的勁最主要的可分為為剛、柔、虛、實、直、橫、斜7種。初學者多是用剛勁和直勁,進而就能辨別橫勁和斜勁,再加深造就能辨別虛勁與實勁及柔勁。這些道理説起來好像很容易,但用起來就難了。如虎撲食、鷹抓雞都是用直勁和橫勁。至於虛勁與實勁,是在對抗運動時“人實我虛,乘虛即實;人剛我柔,乘柔即剛。柔中有剛,是為直剛;剛中有柔,是為直柔”。懂得這些用法,就能達到剛柔相濟。這時離宗鶴拳所要求的宗勁就不遠了。宗勁在鶴拳中佔最重要的地位。那麼如何着手練宗勁呢?下面就來談談這個問題。練鶴拳的人都知道,人們初學時最重要的是學會走馬(即基本步法的穩定)和摔手。練摔手其實就是練兩臂彈抖之勁(或是説撞抖之勁)。訓練方法是:人體下蹲成馬步,兩手伸直垂於兩腿之間;吸氣時氣沉丹田,出氣時發聲,以聲助力;把雙手向前、向上摔出,身體直立自然放鬆。初學者需要每天配合呼吸摔練300~400次,天天持續不斷地練,到了半年之後,就能消除身上原來固有的僵勁。然後再放鬆腰部,用腰帶動上肢各部,慢慢地由淺入深,練其彈抖之勁,增強全身的彈性。再進一步就得學會剛勁和柔勁的使用。如果能正確地掌握這些,那就説明你已經入了鶴門。要練好鶴拳不僅要懂得發宗勁,而且還要懂得使用宗勁,這樣當敵攻擊手碰到你的手或足時,就會被你迅速地彈出。鶴拳功夫到家的人,在技擊時不僅兩臂能發出彈抖之勁,而且全身也能發出彈抖之勁,並能做到意到勁到。當你意識到身體某一部位需要出擊之時,這種彈抖之勁就會立即集中地發往那裏。當然,要把功夫練到這種地步,並非一兩個月就能奏效的,而是要經過換勁階段,也就是要除掉原來身上的僵勁,換來宗鶴拳的彈抖之勁。鶴拳的彈、撞之勁,是經過千錘百煉而來的。這種勁不單純是肌肉本身的彈性,還是在肌肉彈性的基礎上各運動器官(包括骨關節、韌帶)配合的結果。練好鶴拳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要注意勁與意的配合。在武術中不管哪一門派,對於意的要求都很高,故有“力斷氣不斷,氣斷意不斷”之説。初學武術的人多是動作先到,意才接跟;學久後便能動作隨意而到。故初學者要把精神集中在動作上,比如練捧手,自己應有意識地將勁運至手指尾節,時間長了就會練成意到勁即到,形成一種條件反射。每一招每一式都應有意識地進行這種練習。(二)鶴拳的剛勁與柔勁鶴拳拳論中有句話:“剛柔相濟定心神。”對初學者來説,平時除學走步外,最重要的是將身體各關節放鬆,逐步消除自己身上固有的僵勁。武術所需要的勁是外行人所難以體會到的,故有“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之説。剛學拳的人總希望自己能儘快地掌握技巧,使動作準確,發力有勁。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掌握技巧也決不是短時期內就能奏效的。初學者常由於動作不熟練,加上學時精神緊張,全身肌肉緊張僵化,各關節僵硬,上下肢動作極不協調,再加上不懂得運氣,單靠自己全身用力,只能發出一種極僵硬的愚力。他們總認為練勁就是全身最大的力,認為日常生活中推車、拉重物用的那種力便是勁了,故在練習中總是用這種發力方法。這不是武術家的發力方法,必須有意識扭轉過來。錯誤的發力方法也不是一次就可以改過來的,即使在已練了一段時期武術的人身上,有時還會再出現,因為這是日常生活的習慣。因此要想練好鳴鶴拳,首先必須破壞身上這種僵勁的條件反射,建立新的發勁條件反射。這要經過千錘百煉才能做到。消除了身上的僵勁後,在訓練時身體應保持有一種很自然的鬆勁,在發勁時身體各部位自然放鬆。當你懂得放鬆發勁時,這説明在你身上已經開始產生武術中的柔勁了。當柔勁在你身上出現之時,也意味着你身上的僵勁已基本消除了。只有正確地掌握了什麼是勁,如何發勁,然後再靠內氣與動作的配合,天天錘鍊,勁才會日益增加,鳴鶴拳裏要求的“顫吹”之勁才能練成,然後才能由柔而剛,由剛而堅。武術只有剛勁是不行的,只有柔勁也是不行的,它必須剛柔俱備,剛柔相濟。拳訣講“鶴法全靠搖宗手”,搖為柔,宗為剛。鳴鶴拳中手法和身法的變化方式稱之搖,內身發出一種極其剛強有力的彈勁謂之宗。所以説剛柔相濟是正法。在技擊上,過剛的手稱為硬手,即壞手;過柔的手稱為軟手。從攻防上來説,過剛,易被柔克;過柔,易被剛制。在剛與柔之間要求做到剛而不僵,柔而不軟,軟力透達。柔應柔而不鬆、不軟,活潑不滯,變化多端,即鳴鶴拳所要求的搖。能做到這一點,就善於觀察其攻勢,及時變化自己的手法而擊敗對方。(三)鶴拳的內勁與靈敏內勁對於武術運動員來説是必不可少的。任何拳種,任何流派,對於內勁都有它們自家獨特的要求。不同拳種有不同的技擊方法和用勁方法。飛鶴拳要求的是一種“顫勁”,只有感到你的套路運動起來很有分量,不會漂浮鬆懈無力或僵硬死板,技擊時才能做到出手入神,變化無窮,如同武術家們常説的那樣“來如暴風驟雨,去如風捲殘雲。”飛鶴拳的顫勁,是以意貫注,以氣運行,以聲助力,肌肉高度地收縮,從而發出一種“顫抖”之勁。這種勁並非全是剛勁,它是剛中帶柔,柔中帶剛,總的説來是偏剛。飛鶴拳運動起來既有它的堅韌性,又富有彈性。這種飛鶴拳的內勁,柔時很有韌性,剛時極其堅硬,出手時有壓倒一切對手之勢。運動員在表演套路時的雙手,就可看到它不斷地發出顫抖之勁,當發勁激烈時還可以聽到肘臂、腕關節所發出的“咯咯”的響聲。飛鶴拳的內勁,在技擊時從外表上是看不到的。在技擊時它具有特別的功效,是隱於內,而不像練套路那樣顯於外,故有“聽勁”之稱。它能隨人之勁力分量而變化,隨人之動而動,隨人之變而變。能知人之勁力分量,而人不知我之勁力分量。由於內勁的充沛要結合手、眼、身、法、步和手上五行之變化而產生一種獨特的妙勁,輕而不浮,即稱之為“飛”。它是一種剛柔結合的巧勁,技擊時手到勁即到,與對手相遇時能使對方引之即來,送之即去。飛鶴拳在技擊時也是講短打、講五行變化。近戰能做到步步逼近對方,手到步到勁即到。由於在內勁的支配下,五行變化時能不斷地改變對方的身體重心,處處步步控制對方的重心,使之失衡甚至傾跌;使對方不知我手如何變化、何時何處而發,使對方想還手又不見我手,想變手又變不動,想退又退不得,時時處處受制於我。反之,如果運動員自身沒有內勁的話,出手時後果可想而知。比如,人出剛手時,我也出剛手,因內勁不足,剛不過人;如出柔手,也會因內勁不足,柔被剛制。那樣就只得被動地隨人變而變,被動地被人所牽制,最後被擊敗。

標籤: 南少林 鶴拳 五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gu.com/ydhw/tiyu/2e2ye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