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妙知谷 >

家居 >生活常識 >

彝族生活習俗 彝族生活有哪些風俗?

彝族生活習俗 彝族生活有哪些風俗?

彝族主要是生活在四川,雲南等主要的地區。彝族生活的地區一般都是有山有水,風景非常的優美。那麼關於彝族的生活習俗文化,你具體都瞭解多少呢?彝族有哪些生活上的習俗呢?和小編來往下看看吧!

彝族生活習俗 彝族生活有哪些風俗?

彝族簡介
  彝族分佈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人口4,446,l00人,是雲南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此為1997年雲南省民族人口統計數字)。雲南省絕大部分縣市都有彝族分佈,而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彝族自治州的衰牢山區,烏蒙山區和滇西北小涼山一帶比較集中。繼彝族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就已出現於我國史籍,其先民是與氐羌有淵源關係的“昆明”人。

彝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六種方言。彝族有自己的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音節文字,其中比較通用的有一千多個。1957年通過了彝文規範方案,確定819個規範彝字,並開始試行。

彝族文化藝術源遠流長,用彝文記載的歷史、文學、醫學、曆法等着作中,不乏價值極高的珍貴文獻。流行的民間集體舞是“跳樂”。傳統工藝美術有漆繪、刺繡、銀飾、雕刻、繪畫等。彝族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是副業,手工業生產也相當發達。

彝族服飾多彩多姿,可區別的有近百種。
  小涼山彝族還有父子連名制,至今許多人還能背誦數十代父子連名的譜系。葬禮也多種多樣,內地彝族實行土葬,小涼山實行火葬。

彝族歷史
  遠古時代,其先民就已在滇池、工都(今四川西昌東南)兩地區生息繁衍。後來羌人南下,與當地的土着部落不斷融合。羌人南下主要從甘肅、寧夏、青海等一帶南下,到岷山以東至金沙江畔一帶。14--17世紀,由於屯兵,大批漢人進入彝族聚集區,其中還有商人。東漢、魏、晉、南北朝時的“夷”、“縹”;唐、宋時期的“烏蠻”;元、明時期的“羅羅”、“保羅”等,都是當時對西南彝族先民的稱呼。到16世紀下半葉,雲南全省漢族已經佔多數,原來的彝族聚集區逐漸變為彝漢共居區。

早在公元初,彝族地區的居民就泛稱為“夷”。其自稱為諾蘇潑、納蘇、尼蘇等。意思都是“黑族”,因為彝族崇尚黑色。

婚俗
  彝族是一夫一妻制。有很多自己民族獨特的風俗習慣。

定親及娶親
  過去,黑彝以牛馬金帛為聘;白彝以酒、布、銀錢為聘;乾彝以酒、麻布、炒麪為聘。

解放後,聘禮從簡。一般是青年男女定親後,男方請人去和女方父母説親,只需帶一瓶酒去,只要女方父母接酒喝,就表示同意。然後男方就到女方家正式定親,一般是帶二三丈布,二三十元錢,布和錢都是給女方的。過了三個月,男方還要買三支青布或藍布、一塊肉、一瓶酒去女方家,這些東西都是給女方父母的,稱為“遞小禮”。男方請畢摩擇日子,擇出的日子要和女方父母商量。這次去,可以根據自己的家庭情況,給女方買點結婚用品,稱為“壓八字”。女方的父母為孩子準備嫁粧,一般是做一個櫥櫃、兩個裝面櫃、兩隻箱子、小桌子三張,大桌子必配齊八個凳子,二號飯桌、小號飯桌只配備四個凳子;還要配製二套被褥、洗臉盆、口缸、毛巾等。男方在討親時,要做好女方穿的一套衣服,包括包頭、鞋子、針線等,由作陪郎的娶親人背到女方家。這些東西要到晚上女方的父母請個歌師來喝“娶親歌”時,唱到一樣才拿出一樣。如果歌師唱錯,娶親人便將唱錯的東西拿出來在歌師眼前繞三轉,笑眯眯地裝進自己的包包,不給新娘,也不還新郎,娶親人自己得。如果歌師要的東西唱準確了。娶親人拿不出來,歌師就用一個簸箕在娶親人頭上打三下,引得客人們鬨堂大笑。娶親人和女歌師對唱下去,女歌師要把娶親人唱敗,娶親人才乖乖地把背籮放在堂屋中間。然後,女歌師唱着褲子就拿出褲子,唱着衣褂就拿出農褂。

潑水迎親
  彝族姑娘出嫁時,姑娘的姊妹兄弟和同輩的青年男女可以用水澆波迎親者。比較大的彝族寨子,在姑娘出嫁的前十天,寨子裏的青年男女。就砍些木樁釘在路兩旁,然後用野藤控成絆索。等迎親者到來時,就用路邊早就準備好的幾十桶水。朝着迎親者撥去。迎親者無法逃脱,被水澆成落湯雞,只有拼命奔跑,跑進新娘家,才能不挨潑。因此,聰明的娶親者早有準備,如果探聽好姑娘家有後門或者村寨裏有另一條路通向新娘家,便趁潑水者不注意時鑽入女方家,在女方家供桌上點三柱香,燒三份錢紙,磕三個頭,這樣就不挨潑水。但大多數娶親者不容易辦到這一點,都要被潑水。冷天挨潑,冷得上牙打下牙,往往引得男女青年大笑一場,女方父母才找衣服給迎親者換掉。一般是潑清水,個別地方很早以前用牛糞水潑,如大小涼山。《西昌縣誌》卷十二中就有“以牛糞和水遍潑之”的記載。據説水要潑得風姑娘到丈夫家,才不會去老遠的地方背水,天也不會早,有吃有穿等。

搶婚
  據歷史上的記載,過去四川的大小涼山和雲南的部分地區,都有搶婚習俗。“搶婚”,按彝族人的説法:“這是老代傳下來的,男方去搶是對女方家的一種尊敬,説明不是嫁不掉送去的。”男女的婚姻,雖由父母包辦,並經過媒人説媒成親,但他們娶妻時,男家在頭一天除派媒人和新郎的弟弟到女家接親外,還要請兩個接親人披上氈子,揹着牛角酒同去。接親人到女方村農,要先由兩個背牛角酒的接親人去女家,女方家的人有權本家門口用棍子擊打接親人。在晚上,女方的青年人可以抹黑接親人的臉。第三天,新娘的舅舅、兄弟等送親人將新娘送到男家後,要設法拿到男家的碗勺或其他東西,離開男方村寨時,要在寨外的廣場上跑幾圈馬,同時把拿來的碗打碎,當地叫“打口舌”,然後場長而去。

在滇南地區,則存在着在男女互愛的基礎上,由男方及其夥伴以假搶的形式先將女子領到男方家,再補行求婚儀式的習俗。男女青年一般在春節期間利用集體歌舞的機會結識相愛。二人如私定終身,男方便可邀約好友數人,在晚上到事先同女方約好的地點,用假搶的形式將女方領到男家。女子一旦被領到男家的堂屋,便意味着已經締結成正式夫妻。在第二天,新娘要在男家參加一天勞動。第三天新郎新娘各背一背柴到女家回門。有的男子為了防止女方父母反對他們的婚事,可以邀請善於言談的夥伴同行,幫助自己去説服女方父母。即使女方父母同意女兒的親事,也僅僅招待吃頓便飯。姑娘攜帶自己的衣物和生產工具當天回到男家。有個別的父母堅決反對女兒的婚事,把新郎趕走,扣下自己女兒的,也有男子看中了姑娘,而姑娘不從,則去劫持的。

換裙儀式
  解放前涼山彝族少女盛行換裙的習俗,她們把換招和出嫁當作女兒家的兩件終身大事。換裙,彝語叫“撒拉”,俗稱“換童裙”,意為脱去童年的裙子,換上成年的裙子。換裙的時間依據幼女的發育情況而定。一般在15至17歲。換裙多在單歲,據説,雙歲換裙會多災多難,終身不吉利。換裙前的女子梳單辭,穿淺色兩接裙,裙邊鑲有一粗一細兩條黑布邊。舉行換裙儀式時,不允許任何男子在場,只邀請女親戚、女友和年老婦女參加。儀式開始,婦女們就説些逗弄少女的風流話和祝願詞,然後,請一個漂亮、能幹、相好的婦女給換裙者梳頭,帶哈帕,將原來梳在腦後的單辮梳結到前邊來,正中分開。在耳後梳成雙辮,再戴上哈帕。額前的劉海用少許水打濕,使之整齊發亮,以顯示少女的情竇初開,秀麗端莊。再佩上豔麗的耳珠,珠光閃耀。最後換上紅、藍、黑等對比強烈的三接或四接長統百褶裙,換裙儀式到此結束。換裙意味着女子已經成年,她們可以談戀愛,找情人。換裙前女子受嚴格保護,不準調戲,如發生此類事件,就要受到社會習慣法的嚴懲。

“土掌房”
  在雲南南部彝族地區常見的平頂屋,人們稱為“士掌房”。它多半建築在斜坡上。建築結構,以塊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以土築牆,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擔上墊木,鋪上茅草或稻草,草上覆蓋一星稀泥,再放上細士捶實而成;有的樑放置於牆上,樑上鋪上木板、木條、樹枝或竹子,一上面再鋪上一層土,形成平台屋面,滴水不漏。這種建築多為平房,但也有二層和三層樓的建築。平台扇面既是房屋頂,又是曬場,曝曬糧食物品,非常實用。該種房具有冬暖夏涼、防火性能好的優點。

彝族禮儀
  彝族是一個文武並重,講究文明禮貌的民族。長幼之間,誰長誰幼,誰大誰小,不僅論年齡,還依據父家譜蝶或母系譜蝶的長晚來定,不許喊錯。在特殊的公共場合裏,就坐排位要以輩數大小排列,長輩在場時發言不準搶先。彝族有“客人長主三百歲”之俗話,凡有客人來,必須讓位於最上方,至少也要煙茶相待。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牲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客人碗裏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併為長輩添飯、夾菜、泡湯。

彝族節慶:彝族火把節
  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

十月年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曆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節期5—6天,節日裏要殺豬、羊,富裕者要殺牛,屆時要盛裝宴飲,訪親問友,並互贈禮品。

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也是雲南許多民族的共同節日,通常在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舉行。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有的地區也祭土主,相互宴飲,吃坨坨肉,共祝五穀豐登。火把節一般歡度三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兩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彝族火把節來自一個古老的傳説名叫十大力的惡魔到人間破壞人們的幸福生活。地上的一們叫包聰的大力士與他摔跳定勝負。惡魔鬥輸後放出各種害蟲來糟踏人們的莊稼。包聰又集合起人們點燃一支支火把去燒死害蟲,保衞了人民的幸福生活。這一天正好是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在彝族山寨,到了火把節之夜,村村寨寨都要豎起一個高丈餘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圍,以示團結齊心。人們穿上節日盛裝,()圍着火把唱歌跳舞。在最高潮的時候,人們還要舉着熊熊燃燒的火把,繞住房和田邊地頭,邊走邊唱,併發出陣陣洪亮的歌聲和吼聲;火把相連,形成條條火龍,蔚為壯觀。火把節期間的白天,男子們參加摔跤、賽馬、鬥牛、鬥羊、爬杆等活動和比賽。婦女們的活動主要是唱歌、跳舞、有的向摔跳、鬥牛等比賽的優勝者敬酒。

補年節居住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後的農曆二月初十和十一日,還要過一次年節,彝語稱這個節為“麻龍火”。

在祭祀活動中,以祭龍規模最大。祭龍選在二、三、四月中的一個龍日,以村寨為單位每人自帶一碗米、一小塊鹽,由老人備香火,在龍樹下集體祭祀;雲南彝族則選擇正月的第一個龍日進行祭龍,祭祀後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長幼,飯自帶,肉共食,是一種大規模的集會。

彝族還過插花節,每年農曆二月初八是彝族的插花節,關於這個節日,有一個動人的傳説相傳很久以前,楚雄曇華山有下殘暴荒淫的土官,修建了一座“天仙園”,欺騙彝族人民説裏面有仙女在織布、繡花。強迫各村各寨把最漂亮的姑娘送到“天仙園”去供土官淫樂,逼死了許多彝族姐妹。有個咪依嗜的漂亮姑娘,為了拯救彝家姐妹,在農曆二月初八這天,隻身闖進“天仙園”,取下頭上戴着的有劇毒的白色馬櫻花泡進酒裏,與土官共飲,毒死了土官,犧牲了自己,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英勇獻身的姑娘,便把農曆二月初八這天定為插花節,這一大,人們把採摘來的杜鵑花插在門前、屋後,掛在牛羊角上,彝家男女老少,人人戴花,表示抗暴除惡、祈求吉祥幸福。青年男女更是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相好的青年男女如一方將杜鵑花插在另一方的頭上,即表示對對方的愛情矢志不渝。

彝族婚俗
  雲南彝族有許多古樸的習俗,實行嚴格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制。建國前,流行交錯從表婚和轉房制,某些地方有“不落夫家”和“搶婚”遺俗,既反映了奴隸制、封建制婚姻的特點,又保留有原始社會的殘餘。“不落夫家”就是指新娘婚後長住孃家,懷孕後才到夫家居住。“搶婚”一種是當女方不滿包辦婚而另自尋夫家時,夫家即刻搶婚;另一種是假搶,如男女相愛,遇到阻力,雙方事先約好暗號,男家親友設埋伏圈,女方按時藉故外出勞動,到預約地點,男方親友就出來搶婚,女方佯裝呼救,女家及其鄰居聞聲追趕,也只湊個熱鬧,過後男方又請人圓場。這種風俗在佤、傣、哈尼和納西族中都有。

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準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一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中或壩子裏,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煙、吃飯、閒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

彝族婚俗,聯繫感情的一個主要途徑是對歌。紅白喜事,上山砍柴,甚至男女相遇也要對歌。青年人多通過對歌互相瞭解,認識,加深感情,定下終身。彝族的姑娘房,也稱公房,是彝族青年的樂園,婚前,公房就是男女青年幽會和娛樂的地方。彝族的婚姻相對來説是比較自由的,也有請媒人説親的。彝族的婚禮是五花八門的,背新娘就是婚禮中的一個十分有趣的風俗,新娘出嫁時,先由媒人從樓上背下來,送到大門外交給新郎,再由新郎的男朋友伴郎背起,在討親隊伍的護送下一直到家。彝家山寨,山高路遠,一路上,背新娘的伴郎累得汗流浹背,喘息不止,新娘的陪伴--伴娘就在地上鋪上事先準備好的新草蓆和毛毯,讓新娘坐地休息,待伴郎喘過氣來,又繼續上路。新娘必須在太陽落山前揹回男家。新娘一到,就舉行“迎親”儀式,讓新郎、新娘坐在大門前的凳子上,樂師們奏起熱烈的“迎親調”,親朋好友燃放爆竹,點起火把,祝賀新人。然後,伴娘背起新娘,前面一個舉着火把,一人撒青松毛鋪路,新郎和伴郎隨之於後,在眾人簇擁下人洞房。“迎親”儀式一結束,就開始跳舞,歌聲合着舞步響了起來,大家通宵達旦的歡樂。這場喜事剛結束,許多青年男女便找到了自己的對象。

彝族也有非常儉樸的婚禮,彝族支系,居住在彌勒縣的阿細人自古以來婚姻自主,婚禮儉樸。他們選擇對象的條件不是相貌,而是勤勞。阿細青年自由戀愛。婚姻程序,一般是女的先到男家勞動兩天,以此向男方父母認親,男家不擺酒席,不請客。這樣往返幾次,共同勞動,以示情投意合,同甘共苦。這時,雙方中,有一方心有悔意,婚事可以就此罷休;若都表示滿意,婚事就算完畢了。以勤勞取人,奠定了阿細人婚姻幸福,美滿的基礎,所以在阿細人中,因草率成婚而釀成不幸結局的為數很少。

彝族服飾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飾差異大,服飾區別近百種,琳琅滿目,各具特色。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繡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頭、耳環,領口別有銀排花。除小涼山的彝族穿裙子外,雲南其他地區的彝婦女都穿長褲,許多支系的女子長褲腳上還繡有精緻的花邊,已婚婦女的衣襟袖口、領口也都繡有精美多彩的花邊,尤其是圍腰上的刺繡更是光彩奪目。

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鮮豔的綴有紅纓和珠料的雞冠帽,雞冠帽常用布殼剪成雞冠形狀,又以大小數十、數百乃至上千顆銀泡鑲繡而成。傳説很久很久以前,有對彝族青年,女的長得像妮尾綠(一種美麗的山花)一樣美麗。男的長得像金竹一樣標緻。他們在一個月夜。來到森林中約會,被森林中的魔王發現了,小夥子被殺死,姑娘不願遭受魔王的凌辱而逃走。當姑娘跑到一個山寨時,寨中突然雄雞高叫,魔王聽到雞的叫聲,才停止追趕,美麗的姑娘才倖免落入魔掌。後來,姑娘知道魔王怕雄雞,就抱着一隻雄雞來到他們約會的地方。這時,雄雞高叫,她的情人立即甦醒復活。他們結為夫妻,過着美滿幸福的生活。

居住在山區的彝族,過去無論男女,都喜歡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氈。它形似斗篷,用羊毛織成,長至膝蓋之下,下端綴有毛穗子,一般為深黑色。彝族少女15歲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童裙,梳的是獨辮,滿15歲,有的地方就要舉行一種叫“沙拉洛”的儀式,意即“換裙子、梳雙辮、扯耳線”,標誌着該少女已經長大成人,15歲以後,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長裙,單辮梳成雙辮,戴上繡滿彩花的頭帕,把童年時穿耳的舊線扯下換上銀光閃閃的耳墜。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鑲有花邊的右開襟上衣,下着多褶寬腳長褲。頭頂留有約三寸長的頭髮一綹,漢語稱為“天菩薩”,彝語稱為“子爾”。這是彝族男子顯示神靈的方式,千萬不能觸摸。外面裹以長達丈餘的青或藍、黑色包頭,右前方紮成拇指粗的長錐形的“子爾”——漢語稱“英雄髻”。男子以無須為美,利用閒暇把鬍鬚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綴紅絲線串起的黃或紅色耳珠,珠下綴有紅色絲線。

彝族飲食
  大多數彝族習慣於日食三餐,以雜糧面、米為主食。安寧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為疙瘩飯。午餐以粑粑做為主食,備有酒菜。在所有粑粑中,以蕎麥麪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據説蕎麪粑粑有消食、化積、止汗、消炎的功效,並可以久存不變質。貴州女寧蕎酥已成為當地久負盛名的傳統小吃。

肉食以豬、羊、牛肉為主。主要是作成“坨坨肉”、牛湯鍋、羊湯鍋,或烤羊、烤小豬,狩獵所獲取的鹿、熊、巖羊、野豬等也是日常肉類的補充。

山地還盛產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園生產的蔬菜,使得蔬菜的來源十分廣泛,除鮮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幹酸菜和泡酸菜兩種,另一種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間最常見的菜餚。

彝族日常飲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間有“漢人貴茶,彝人貴酒”之説。飲茶之習在老年人中比較普遍,以烤茶為主,彝族飲茶每次只斟淺淺的半杯,徐徐而飲。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蕎粑,彝族風味主食;麪糊酸菜肉,彝族農家常菜;白水煮乳豬,雲南彝族傳統佳餚,用乳豬水煮後蘸食;鍋巴油粉,雲南彝族風味名小吃,用豌豆麪製成。

彝族建築
  族羣眾喜愛在依山傍水,層林環繞處居住。住房多為雙斜面的木板房,少數富裕人家建有土牆。

彝族的木板房,房屋用木板、籬笆排扎四壁,不留窗房,只留一門。屋頂蓋薄板,屋脊搭籬笆,上壓石塊。

室內用籬笆或木板隔成左中右3間﹔左間為卧室,存放糧食和貴重物品﹔中間為會客室、廚房等﹔右間存放粗糧,擱放農具,石磨等物。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有了較大的改善。特別是近幾年來,多數居住土木結構的新式瓦房,有的住進磚木結構的樓房。

彝族禁忌
  彝族民間禁忌很多,在社會生產生活各個方面都有表現,且各地有別。

飲食禁忌禁食狗、馬、熊等動物的肉,因這些動物與人類同源出於雪;是雪的子孫;過年三天內禁忌新鮮蔬菜進屋,否則對祖先是最大的不敬;婦女忌食難產而死的家畜之肉;忌肉食露天進屋,否則鬼魂會附其上;禁過年七天內推磨,會使家境貧困;禁平日反向推磨,會給家庭帶來災難;忌推磨時磨心突斷,俗信是鬼在作怪,磨出的粉不能食用;忌用餐後把湯匙扣於碗盆的邊沿上,因這是給死人敬食的方式;等等。諸上種種禁忌涉及到食物品類、飲食方式、食品製作、飲食主體,這些飲食禁忌習俗直接影響到彝族飲食文化結構。

忌諱女人跨過男人的衣物,更不能從男子身上,頭上跨過。忌諱女客上樓。婦女不能上房頂。忌諱觸摸男子的“天菩薩”,犯忌者要宰牲,打酒謝罪賠禮;解放前等級低下的犯忌者,還有被斷臂、處死的危險。如果被婦女抓摸了“天菩薩”,此男子將終身不吉,事後“天菩薩”必須剃盡,否則死後不能鬼歸祖界。忌諱婦女送自己的首飾、衣物給別人,俗信認為婦女的生育魂“格非”最愛附在這些物件上,若送與別人,會影響生育和孩子的順利成長。日常生活中,忌舀湯時反手用木勺,忌和燕麥面時順時針方向攪動,忌人出遠門便掃地,因為這些都是喪葬時的習俗。忌諱言死,而稱“老了”。忌諱影子被人踩踏,被踩者一定會為此報復。禁止在放置祖筒的祖靈箐附近鳴槍行獵,或砍樹燒荒。禁止在焚場或墓地打豬草、放牧。參加祈雨儀式時,禁止男子戴帽、女子打包頭。禁止跨越火塘或踩踏鍋莊石。

彝族宗教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徵。在彝族地區,對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

在祭祀活動中,以祭龍規模最大。祭龍選在二、三、四月中的一個龍日,以村寨為單位每人自帶一碗米、一小塊鹽,由老人備香火,在龍樹下集體祭祀;雲南彝族則選擇正月的第一個龍日進行祭龍,祭祀後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長幼,飯自帶,肉共食,是一種大規模的集會。

過去流行多神崇拜,祭祀祖先。一些與漢人長期雜居的彝族人,也信佛教。19世紀末,信基督教、天主教的先後傳入,但信者不多。

小結:彝族的人喜歡居住在依山靠水的地方,彝族人的建築一般都是木板房或者是土牆,土牆比較少。彝族當地有一些禁忌,比如當地禁忌女人不能直接的跨過男生的衣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gu.com/jj/changshi/ev2l2d.html